統戰工作會議“點名”新媒體人士,“大V”們怎么看
“這條信息一轉發到群里,都炸開鍋了!”藍鯨傳媒聯合創始人李武說。
5月18日至20日,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新提法吸引了不少人注意——他說,“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這也是統戰工作首次將“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列為重點團結對象。
李武對此有點激動。2013年,他和另一位媒體人合伙創辦藍鯨財經記者平臺,整個精力都撲在新媒體上。對他來講,這個消息絕對是個“利好”。“大家都在討論,連習大大都站出來關注新媒體了,說明真的是被重視了。”
“感覺像是自己被點了名一樣”
2008年以前,李武在《財經時報》做調查記者,身上的標簽還是“傳統媒體人”。和大多數記者一樣,找選題、采訪、寫稿,幾乎是李武每天的必修課。
后來,李武跳槽去了搜狐。那時候,門戶網站的發展如日中天。李武開始被新媒體的力量所吸引。“不過,所謂的‘新’,也是相對的。”李武感慨,沒過幾年,微博、微信迅速崛起,門戶網站也受到巨大沖擊。“這種變化,讓新媒體的概念越來越混沌,整個領域也都是模糊的。”
“模糊”帶給李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新媒體開啟了“野蠻生長”模式。先是微博撼動整個輿論場格局,緊接著,微信公共賬號又如雨后春筍般一茬一茬地往外涌。傳統輿論場,正在被新媒體技術所改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我們身邊好多熟悉的記者,都轉型去做了新媒體。”李武和另一位媒體人合伙創辦的藍鯨財經記者平臺,如今已經是四千多名記者的“家”,覆蓋全國1000多個媒體。他說,當大家知道“習大大”把“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列為重點團結對象時,就感覺像是自己被點了名一樣。
“大家都覺得自己在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沒想到習大大會提到。”李武笑著說。
在張頤武看來,“新媒體人士是新的社會力量,被納入視野是必然的”。
張頤武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在網絡輿論場,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網絡大V。僅他的新浪微博認證賬號,就有834萬個粉絲。
這也意味著,他在微博上說句話,全國每170個人中,就有1個人可以聽到。
像張頤武這樣擁有多重身份的人,并不在少數。比如知名作家蘇岑,新浪微博的粉絲數更是高達4500萬。
張頤武并不認為自己是“大V”,但他告訴記者,在網絡輿論場,“大V”們確實聚合了很多人,并且對他們產生影響。“尤其是年輕人和中等收入人群,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互聯網,他們的價值觀,也會被這些人所影響。”
新媒體“接地氣”,老百姓更愿意接受
翻開張頤武的微博,前幾頁有不少是給青年人的勸誡。
“年輕時真想干事情,就發現難度大,困難多。這樣就一是害怕,覺得自己擔不起來,做不了,先就頹了。二是決心大,一進去才發現水深,大量技術性工作需要長期熬住做。就煩了。這樣成不了事。一決心下好,要做先評估,覺得自己行就干。二耐心熬住,不管什么情況要住牙堅持。古語說:‘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這條微博獲得1800多次的轉發。不少人被“戳中心靈”。網民“lasia0117“留言道,“越走越發現困難,但不停止前行”。“雨霧山林”也感慨,“所以都要能夠耐心做事才是。”
張頤武說,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讓社會變得扁平化。信息的發布、傳播,思想觀念的傳遞,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作為媒體人,李武的感受就更加明顯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灌輸式的傳播”早已不能獨霸輿論場,讀者更愿意去看那些“接地氣”的消息。
微博賬號“學習粉絲團”,就曾引起李武的注意。“很多時候,它發布的信息跑得比新聞還快。”不僅如此,有別于主流媒體風格,“學習粉絲團”在發布一些有關習近平總書記的信息和圖片時,總是加上親切的評論。這種親近感,一下子給賬號帶來了幾百萬人氣。
李武也開始反思,如何將信息更準確地傳遞給讀者,比如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是否能以更貼近百姓的語言和方式,完整、準確地傳遞給普通受眾。他說,新媒體的核心,就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刷刷手機,恰好就看到你用老百姓喜歡的方式,把信息傳來了,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國家正是注意到了這個大趨勢,所以也開始關注被技術改變的新媒體。”李武說。
“社會應該有更多共識,而不是撕裂它”
免費午餐發起人、鳳凰周刊記者鄧飛更早地嗅到了這個消息。
今年3月初,他接到中央統戰部的電話,邀請他參加第12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理論研究班。
“我當時有點驚訝。”大多數時間,鄧飛都是“泡”在鄉村做兒童公益和改善鄉村經濟的e農計劃。因為太忙,一開始,鄧飛想婉拒。“不過,聽到名單后,我決定參加。”
據中央統戰部官網發布的消息,這次研究班,特別將新媒體、互聯網領域人員列為重點,有三分之一的學員都來自于新媒體從業人員。比如小米科技副總裁陳彤、百度副總裁朱光、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陳丹青等。而據《中國統一戰線》雜志微信公號披露,這也是中央統戰部第一次將新媒體從業人員,成規模地納入培養體系。
愛奇藝CEO龔宇也在這個班上。驚訝之余,他感到國家重視新媒體,也賦予了新媒體人相應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新媒體人,應該多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質內容,從自身做起,促進形成行業自律的良性業態。”龔宇說。
對于李武而言,這份責任和義務,則意味著要在第一時間將真實的東西準確的傳達出去。“其實,很多網絡謠言的滋生、信息的誤讀,都是因為信息不通暢、解讀不到位,甚至可能會出現誤導。”
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新媒體人士提出的希望。他說,“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不批評,而是應該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促進社會發展。”張頤武認為,“大V”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會影響到很多人。這時候,就更要實事求是的了解情況,再給出理性觀點。
“社會應該有更多共識,而不是撕裂它。”張頤武說,有影響力的新媒體人士,應該更多的去了解國情,再把他們的所思所想,向主流社會表達出來。
鄧飛的看法是,傳遞正能量,一方面確實需要言之有據,有事說事,少些暴戾之氣,多一些融合和交流,但另一方面,也要容忍不同意見和批評。
“因為新媒體,民眾得到了較多發表言論的空間,也就容易出現有缺陷的批評。”不過,鄧飛認為,這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
溝通是最大的進步
在鄧飛看來,新媒體代表人士已經成為一股思想、經濟的新力量,對社會產生著影響。但是,讓他擔憂的是,目前,國家還缺乏接觸、團結和聯合他們的方式。
對此,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應該“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
鄧飛覺得,習近平總書記現在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代表性人士的工作,為的就是要更開放、更有力地汲取和調動民智民慧,齊心協力去解決問題。
“這個群體的正能量,更多在于他們在與時俱進,用不同方式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而獲得社會認可。” 鄧飛說。
張頤武則認為,更多的溝通交流,能夠讓社會凝聚共識,對社會的發展也是有益的。同時,國家也可以借助新媒體人士,了解更多的社情民意,促進新媒體和社會向上提升。
“網絡輿論場影響越來越大,多溝通多交流,也可以提高整個網絡文明水準。” 張頤武說,新提法是一個積極的動向。
“面對面交流,把事情說開,就能避免很多問題。”李武建議,這種互動應該是經常性的,“有這種溝通,本身就是特別大的進步。”(本報記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