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背景、新發展目標,推動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從產業、企業和資本三方面著力。
在7月10日全國政協召開的“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專題協商會上,汪洋主席強調,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背景、新發展目標,筆者認為,推動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從產業、企業和資本三方面著力。
首要的是,圍繞最終需求質量提升和消費升級,來尋求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方向。任何產業的發展、產品的生產,其最終滿足的都是最終需求。而當前階段,應當著力提升的是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滿足。哪一實體經濟產業有發展潛力、有質量提升空間,要從產業關聯的視角來分析,這個產業依存的下游產業是否為居民消費需求增長潛力大和質量提升空間大的領域。其一,如果相關下游產業本身就產能嚴重過剩,那么相關上游產業的發展空間也必然有限;其二,如果相關下游產業依存的最終需求是投資領域或是虛擬經濟領域(包括偏重投資性的房地產業),那么這一上游產業的發展空間也有限;其三,如果相關下游產業雖有一定需求,但卻處于低質量的粗放型發展狀態,那么相關上游產業的發展空間也不大。
因此,推動哪些實體經濟產業發展,要以滿足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潛力和質量提升為著眼點,從中分析判斷和選擇有前途的關聯產業。盡量避免下游產業為產能過剩產業、投資及虛擬經濟依存產業、粗放型低質量產業。即要重點選擇下游產業為居民消費需求旺盛、增長潛力大、替代升級空間大的關聯產業作為發展方向。例如,某些最終消費產業需求不旺,是由于其產品質量不高所致,而制約最終消費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又是某些上游關聯產品質量,對于這樣的“質量瓶頸”產業,如能大幅提升其產品質量,那么就可通過改進下游產業直至最終消費產業質量,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質量提升和需求升級替代。
其次,要從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帶動各產業的創新發展。企業的發展動力和活力來源于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又有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之分。在粗放型發展階段,多數企業采取價格競爭模式,即企業傾向于以低廉價格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數量的消費品,從而以低價格優勢獲取更高的市場占有率,獲取利潤和市場競爭優勢。這一模式適合消費者收入水平較低、消費需求傾向于追求數量而非質量的發展階段。這一追求低價格的競爭模式,也導致部分產業產品的質量呈現企業間“逐底競爭”的態勢。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以價格取勝、數量取勝的競爭模式不再適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所以,要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應徹底改變價格競爭思維定式,形成“滿足消費者質量需求、創新需求而非數量需求”的思維,使企業間圍繞質量提升創新發展、“逐頂競爭”,進而良性推動整體產業產品質量提升,同步促進消費需求品質的替代性提升。
以服務業為例。我國服務業市場潛力大,但當前發展水平不高、結構偏低。服務業良性發展的必要前提是:服務業員工收入水平與服務對象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應逐步縮小,才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服務業比重。當前,服務業員工之所以收入水平低,根本原因還在于服務業質量偏低,還處在低價格競爭的發展態勢。一味地追求服務業的低價格,必然遭遇服務業發展瓶頸。所以,服務業作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應著力推動企業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由服務業質量的“逐底競爭”轉向“逐頂競爭”。
最后,要著力降低資產高價值和資本高價格,使實體經濟輕裝上陣。在普遍存在過剩產能的背景下,如果實體經濟賬面上的資產價值過高,那么企業運轉就需要承擔相應資產價值的收益支付,資產價值越高,企業支付收益的負擔就越重。所以,以資產重組等方式使企業資產價值適當降低,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過分強調“資產保值增值”沒有實際意義,不能有效運轉的資產是沒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由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炒作,使得資本價格扭曲拉高,而導致實體經濟也不得不承擔相應水平的資本價格,阻礙了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所以,以不能誤導或扭曲資本價格為原則去規范虛擬經濟行為,也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環境。(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