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全國政協舉行以“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題的專題協商會,委員們紛紛就如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健全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
尚福林常委指出,在本次專題協商會之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和全國工商聯組成了調研組,深入山東、江蘇、重慶開展實地調研。
尚福林說,經過調研,委員們建議,應健全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
“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尚福林說,建議加快財稅、金融、科研制度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等。此外,還應健全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提高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與貨幣信貸政策的協同性。
“要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工具,發揮好產業政策作用。”劉利華委員建議,既要綜合運用好負面清單、準許清單、信用清單和能效標準、質量標準等政策工具,也需要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人才等各類政策協同配合。
創新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
“現階段,中國科技創新的重點在于怎樣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把技術和發明創造轉化為GDP、轉化為稅收、轉化為高端就業。”陳志列委員說。
“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除束縛,我們才能突破核心技術。”楊偉民常委建議,要遵循科技研發規律、培植激勵創新土壤、制定突破核心技術的政策。
在錢穎一委員看來,創新最關鍵的要素是創新型人才,為了提高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能力,建議要在知識層面增加學生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全社會都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主義,在價值取向上要有更高追求。”錢穎一說。
在人才方面,朱永新常委認為,技能勞動者短缺、技能水平不高、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已成為困擾制造業發展的三大難題,因此,要完善技能形成制度,助力制造強國建設。
傳統制造業要“老樹發新枝”
發展實體經濟,關鍵在于制造業。
夏德仁委員認為,老工業基地集聚了一批“大國重器”和傳統制造業企業,改造提升這些傳統動能,對加快“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升級至關重要。
為此,夏德仁建議,精準施策,對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制造業企業給予差異化的政策支持,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深化“央地融合”,助推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要支持傳統制造業企業降成本。
劉世錦委員認為,發展實體經濟要優先降低五大基礎性成本,包括能源、物流、通信、資金和土地。李稻葵常委表示,應該以不良資產處置為抓手,加快新陳代謝,提高供給質量,推動低效企業快速退出。
此外,劉強東委員認為,應發展現代供應鏈,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加強供應鏈統籌規劃和標準化建設,加快制定產品、數據、接口、交易等關鍵基礎性標準,完善食品、農產品冷鏈,無人運輸設備、智能倉儲設施等領域的行業標準,推動行業間標準的兼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7月13日 第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