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自2014年創辦以來,“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及論壇”連續在上海和臺灣兩地舉辦,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讓中華傳統文明“瓷”文化與“慈”文化,在古寺名剎、悠悠鐘聲中相約、相遇、相融。作為“以慈化瓷”系列陶瓷展的策展人,請您談談其中的寓意和意義?
陳海波:“慈”與“瓷”,都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與藝術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兩岸藝術家一脈相承的傳統。
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并且這一藝術瑰寶在海峽兩岸代代相傳。比如,景德鎮、鶯歌現在都以瓷器而聞名。然而由于地域差別,兩岸藝術家在專業技術、藝術風格、文化理念上都有所不同。但正是這些不同,為當代中華藝術的豐富發展作出了互補性的貢獻。
我們說,以慈化瓷,以藝近道。在佛教文化氛圍里,我們希望以藝術為載體發出善而合的聲音,我們希望這一活動不僅聯系“慈”與“瓷”,更聯系兩岸相連的血脈及攜手振興中華文化的使命。通過“瓷”文化與“慈”文化這兩條紐帶,通過兩岸藝術家對東方文明藝術之美不同表現形式的演繹,希望能夠促進海峽兩岸間的相互了解和探討,并以此促進海峽兩岸藝術界的良性互動與交流,共創中華文化復興崛起的美好未來。
記者:“以慈化瓷”前四屆分別是在奉化雪竇寺、崇明壽安寺、臺灣佛光山寺、上海寶山寺舉行,今年是選在奉賢東海觀音寺。每屆活動觀眾既能大飽眼福欣賞來自海峽兩岸的陶藝作品,又能賞心悅目于舉辦地建筑所特有的古樸久遠的韻味。請問這屆的展覽主題和展示風格是什么樣的?
陳海波:以慈化瓷是我們這項活動的固定主題,但每屆的選址和參與的藝術家都是在不斷變化和擴充的。今年已報名的藝術家就達到了近150位,目前,我們還在進行作品的甄選。
今年,我們有幸受邀在奉賢東海觀音寺舉辦活動,觀音寺的主持惠之法師是一位開明且具有創新思維的人,他給了我們今年活動以大力的支持及許多建議。這次除了展覽、學術論壇和藝術采風以外,還特別加入了對“慈”的感知部分,兩岸藝術家將有幸聆聽觀音寺的“梵音”,并在中秋到來之際共同參與中秋圓月的晚會。所以,這次的活動風格,我想既保存了我們展覽的初心,是一場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盛宴,更會給大家留下深刻感性的禪的氛圍和美好記憶。
記者:您是“新瓷”中國當代陶瓷文化推廣項目的發起人。從2012年起,“新瓷”走進了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歐洲五國,還走進了北極和南極。
中國藝術家的世界藝術之旅,中國當代陶瓷在世界藝術舞臺的精彩亮相,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您是如何思考、如何探索,運用瓷器這一東方文明的精美名片為載體,從而推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陳海波:瓷器是中國人的驕傲,它一直是中國藝術中最具代表且最早被國際熟知的藝術類別,也是中國歷來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使者。中國與瓷器,有著深厚而悠久的聯系,“China(陶瓷)”甚至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在西方社會的初印象里,中國陶瓷是稀有、美麗而奢華的,并且在很長時間里,中國陶瓷影響著世界陶瓷的發展進程。但中國古瓷的極度成功與傳播從某種意義上固化了世界對于中國陶瓷的認知,我們發現在新一代世界觀眾的眼中,瓷與中國的緊密性正不斷減弱。事實上世界對于中國當代文化的認知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們想通過陶瓷這個載體,推廣中國當代文化與藝術,而且認為這是迫在眉睫的一種責任。
新瓷從2012年的純展覽,到這些年不斷地拓展學術論壇,以及從政府到民間的各類交流拜訪,成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我們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更帶來了很多思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訴求、思考方式造就了彼此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與追求。在這種情況下,對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必然會左右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的認知。因此,這些年來我們也始終致力于“新瓷”這個項目,就是希望能將中國當代瓷器最新的創意與實踐帶到更多觀眾面前,促進當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記者:2018年,“新瓷”將會到哪個國家或地區開展?今后還將有哪些展覽計劃?
陳海波:2018上半年,“新瓷”已經走進了紐約設計周的WantedDesign,而且這也是WantedDesign自開辦以來,中國當代陶瓷首次作為獨立區塊亮相。
接下去,9月初,我們的“新瓷——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將走進危地馬拉;11月,“新瓷——中國藝術家極地探索之旅暨挪威、冰島雙國文化交流之旅”也即將啟程。
目前,日本、法國、迪拜、芬蘭、澳大利亞的文化部或是相關機構都有在和我們聯系。每年我們還是會選擇1至2個地點來開展,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為更多優秀、具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提供平臺和展示機會,擴大新瓷項目的品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讓世界看到中國當代陶瓷設計的能力和創意,看到中國當代文化的魅力。
記者:您曾說“我們的文化要行走起來”,近年來您也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推廣傳播。走好當代文化對外交流的發展之路,您認為,我們怎樣才能擁有更寬闊的國際性視野、打造更高端的世界級平臺、培養更創新的全球化人才?
陳海波:從文化風景到藝術生態,中國當代陶瓷的發展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文化的底蘊直面現代化、國際化的快速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當代文化對外交流的機會。但是,如何讓對外文化交流項目真正地走進國外的本土社會、主流社會,并且保持持續的吸引力,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實,這就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問題,文化強國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有魅力的國家、城市的建設不光是追求現代化,更應該有充滿底蘊和生機的文化。從倫敦、巴黎這些城市,我們都能發現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間的平衡、共存和完善。歷史建筑、文化元素都被保留得很好,教育系統、博物館系統又能給群眾很完整的空間去了解。這都是文化軟實力形成的基礎,是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的文化素養和感悟。每個人對于文化的觀點又會形成這座城市整體的文化大態度。因此,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希望政府可以從根源入手,在推進文化先行、文化強國時內外兼修,以長遠的目光給它持續的養分,來培養人才,以促進中華文化之復興,促進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演進。
陳海波簡介
陳海波,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復評委員、評審專家,“以慈化瓷”“新瓷”等文化項目策展人。2018年9月,第五屆“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活動”將在上海舉行,記者就此采訪了策展人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