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9月27日訊 近日在四川全省鄉村振興大會召開期間,省委書記彭清華一行走進崇州市7個鄉村和園區參觀考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其中一站就是道明鎮竹藝村。去年,一座名叫“竹里”的建筑令道明鎮竹藝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該村以此為“藥引”,深入挖掘當地非遺文化以及其他民俗,以文化旅游為媒,不到一年時間,建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新農村。
依托文化發展旅游的崇州市道明鎮“新農村”,今年“菜花節”吸引了上百萬游客駐留賞花。程志立 攝
竹藝村的“出世”,正是崇州市推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過程中與鄉村振興戰略碰撞出的“火花”。近年來,崇州市政協委員圍繞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工作,開展廣泛調研與協商,為文化旅游產業及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幾乎每年都會有相關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交由市領導親自督辦。
持續建言——
“非遺”成為致富幫手
數百年來,當地村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孕育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崇州市政協委員、道明鎮副書記楊毅告訴記者:“村民幾乎人人都會竹編,四川市場超90%竹編花籃都來自道明。”
此前,這樣的傳統手工技藝受到現代化生活方式變遷以及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沖擊,一度嚴重衰退,農村發展也面臨瓶頸。“2005年,市政協開始對本地竹編業開展調研,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出謀劃策。” 崇州市政協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實現非遺傳承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將非遺文化做成產業,“還應對產品進行提檔升級。”
“竹里”這樣一個以竹文化為內涵的建筑的意外走紅,為當地鄉村旅游提供了契機。道明當地組織和發動村里3家竹編大戶,通過參加國內外展覽會、開展竹編技藝體驗與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將竹編文化帶出去,提升當地竹編訂單,與此同時開展與中央美院等的校地合作,提升匠人對竹編藝術的審美感,將竹編從原來的生活用品變成工藝品,通過深挖竹編文化、提升竹編技藝,形成了竹編特色產業鏈及獨特的竹編文化產業。
“竹里”、竹編博物館、竹藝村藝術季、竹藝制作體驗……走進竹藝村,游客可以聽風賞竹、烹水品茶,欣賞當地竹編匠人的手工藝品,參加藝術節、建造節等各類特色活動。
“通過大力發展旅游,竹藝村2017年人均收入達18650元。”楊毅告訴記者:“下一步將著重關注加強非遺傳人對當地村民竹編技術的培養,擴大當地竹編文化產業,讓農村文化旅游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除了竹編,市政協也在積極喚醒當地藤編、棕編等傳統工藝及元通清明春臺會、懷遠百花會等民俗文化這些‘沉睡資源’,以傳統文化為鄉村旅游增加內涵。”崇州市政協主席楊火清說。
重點聚焦——
挖掘獨特文化留住鄉愁
“編制鄉村規劃要立足鄉村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歷史,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今年初,吳剛委員與周衛星委員聯名提交了《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督辦提案。
6月20日,他們收到了來自督辦單位市農村發展局的回復,回復中提到:崇州已經啟動實施了包括道明在內的6個特色鎮建設,同時在進一步優化農村環境、深化百村容貌整治方面做出大量工作。
走進竹藝村,自然精致的院落錯落而立,間或在角落看到的上百年的老屋尤其引人注目。“竹藝村現在這些充滿文藝范兒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礎上改造出來的。”村長張永超介紹,竹藝村面世只花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很大原因是村里進行的美化改造工程沒有推倒重來,尊重了當地原有的自然資源與歷史。
原汁原味的鄉村改造除了讓村里環境變得更好,也留住了村民的鄉愁。雖然已經將自己家的房子租了出去,62歲的程群芳還是拒絕了在城里安家的兒子的邀請,住在老家旁邊的一座小屋內。“我還加入了村里的清潔隊,農村變美了,更需要大家的愛護。”程群芳說。
除了竹藝村,崇州的凡樸農莊、李家大院、劉家院子、多禾寨等幾十個村落與林盤,同樣通過環境改造與獨特文化挖掘,走出了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委員們的建言之聲也從未停歇:鄉鎮之間抱團發展資源共享、增加文化體驗項目、特色農業農莊建設……在不斷的調研視察與社情民意信息收集與反映中,市政協正積極探索著文旅鄉村振興的多種可能。(通訊員 李周羲 程志立 記者 和海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