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3d动漫在线观看,亚洲国产中文成人久久综合,奶头好大摸着好爽免费视辉,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民盟教育論壇:讓優質教育真正變成"一潭活水"

發布時間: 2018-10-19 09:0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包松婭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題記:什么是優質教育資源?直觀的解釋是強師資、好生源、優條件、豐財力、有優秀治理結構、科學管理運行,具有領先性、輻射性、壟斷性、稀缺性、主導性等特征。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經歷了1950-1970年代的被動選擇、1980-1990年代的主動探索,直至上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的全面發展階段。多年來,在政府意志、市場選擇、技術引領、學校自覺等動力的綜合推動下,為中國教育帶來了很多改變,取得了很多成績,然而資源總量偏少、配置結構失衡、總體收益不高、惡性競爭等困境也日益成為發展掣肘。

9月,正是開學季。月底,一年一度的民盟教育論壇,以“統籌推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為主題,在上海這個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拉開帷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教師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人民群眾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并主要表現為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教育資源差距明顯。入園難、擇校熱、大班額等熱點難點問題,都是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集中體現。

民盟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注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民盟中央副主席張道宏說,民盟是以教育、科技、文化為主要界別特色的參政黨,始終堅持以“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為己任,教育是民盟參政履職、建言獻策的重要領域,而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獻計出力,一直被廣大盟員當作責無旁貸的使命。在這次論壇上,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專家和知名學者,民盟中央及地方組織中包括基層校長、老師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內的教育領域盟員,重點圍繞“共享”二字展開了深入、自由、充分而又熱烈的協商建言。■關鍵聲音之一:

什么是優質教育?高分,還是素養?

開學第一天,食堂午飯時,寧波某小學的半數學生面對盤子里的蝦傻了眼,有的拿起來聞了聞,有的拿起來舔了舔,然后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這是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王曉燕在調研中看到的一幕。原來孩子們不是不喜歡吃蝦,而是不會剝蝦。而另一個王曉燕所知道的關于“鞋帶”的調查結果是,某小學班級的40名學生,只有9個孩子會自己系鞋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強調培養的人才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王曉燕解釋說,這個深刻的印象來源于德智體美勞五個字中的最后一個“勞”字,因為這正是當前中國教育中最缺乏的部分。

一直崇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王曉燕,近年來一直在不同場合呼吁“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在論壇上,面對共享優質教育的主題,她對諸多同仁表達了同樣的思考。她說,新時代要特別重視實踐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要在校內外統籌推進,脫離課本,學校外也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中小學生通過旅游學習實踐同樣能實現體驗、體悟、認知、踐行的過程。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可以稱得上是上海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之一。剛剛參加了我國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即將參加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的他,并不著急分享所謂“課程修訂”的重要內容,而是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一件小事。

“我們課程組有一個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但自己的女兒卻非常不喜歡物理。她常常回家對自己的爸爸說,牛頓是誰啊愛因斯坦是誰啊,弄了這么多的定理和公式讓我們去背,我煩死他們了。”

在會心的笑容里,尹后慶明白大家都聽懂了,“在當下的教學中,單純灌輸和技能訓練仍然是教學的基本方式,過度關注固定解題過程和標準答案的現狀非常普遍,要把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王曉燕提出了一種走出課堂的途徑,而在課堂上則必須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

從書本教育走向素質教育,這也是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各個階段不斷探索進行課程改革的初衷。

與會者大部分都是教育工作者,他們深知孩子每星期有35節課,再加上一些校內外活動,12年基礎教育的生命就在課程教育的海洋里滋潤。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課程決定了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要學什么,怎樣學?

據尹后慶透露,此次課改也是要建立以核心素質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確立回歸教育本源的邏輯思維,這種素質不是書本知識的積累,而是一種運用知識觀念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重要觀念。

同樣,在討論中,對優質教育本源的探尋,已經不再局限于基礎教育。在與會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非常高,但與國際相比,大學生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質量卻堪憂。

“基礎教育重公平,高等教育重效率”,這曾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識。而今,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也讓高等教育必須走向更高效的資源共享之路。

如何緩解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與相對短缺的優質資源的矛盾?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坦言,“對外”要與海外政府機構及國際組織、國際一流大學、大型跨國公司、海外知名研究機構等加強聯合,“對內”則要呼喚學院與學院之間、教學與科研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打破壁壘,盤活優質資源。■關鍵聲音二:

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是競爭資源?還是公共資源?

近年來,由于天津市毗鄰北京,眾多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北漂”孩子們,選擇了“退守”津門。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當前阻礙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幾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天津市教育局局長張素華認為,首先是中小學校長行政化比較突出,校長有一定專業化能力要求,但因為行政級別限制就很難合理調整,阻礙了干部的合理流動,作為推進政校改革的重要一環,一定要全面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此外,張素華還建議,要改革教師編制管理體制,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體制障礙,統籌編制使用,設定一定數量的機動編,實施流動管理,為教師流動創建條件,同時優化教師績效工作的結構,大幅度提高獎勵性績效工作的額度,激發教師流動積極性。

優秀的校長和老師為什么流動不暢?因為他們屬于稀缺資源。四川大學教授、成都市普通中學“菁才計劃”導師秦永紅一語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實現教育均衡的治本之舉,優質教育本來是公共性的,但在現時背景下,教育資源作為一種競爭性資源,共享就遇到一定的障礙。“當前共享的規則和管理仍處于缺位狀態,要通過制度創新去破解難題,深化城鄉、區域、校際間教育共同體的創建模式,真正大力推進政府主導的區域性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落地。”

說起共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忠明遙想起過去的北大。他回憶道,過去的北京大學,路邊的村婦都可以去旁聽任何一節課,但現在的課堂不刷卡別想進得去,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倒退?

在反問中,金忠明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恰恰是共享的動力機制問題。“教育改革的動力在哪里,自上而下推不動,自下而上內生動力則激發不出來,按說民間的智慧是巨大的,教師們最有經驗和體會,要調動起這樣的動力。”金忠明也表示,一定要開放資源,同時要有反思的精神,共享理念的核心資源就是人才,但優秀的人才一定是少的,人的分享是減少,但信息的分享則是增多。

誠然,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共享已是題中應有之意。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精準化和智能化,對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創新,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江西九江學院區域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梅龍寶一直從事的就是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工作,如何在信息化與優質教育資源之間架一座橋梁,他認為,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優質教育資源大數據共享標準規范體系。“具體以地級市為單位,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統一平臺,統一數據編碼、共享和交換程序,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大數據監管體系,實現城鄉、區域、校際之間跨部門、跨系統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開放。”

既然是自由開放的研討,與會者之間也因此敞開心扉,有共同的觀點就積極附議,有不同的看法也坦然表達,共同商榷。這也是論壇一屆一屆辦下來越來越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作為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這些年一直關注鄉村教育,并采用各種形式推動教育均衡,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遠程教育也是他嘗試使用的方法之一。

“有一次去大涼山調研,山里的孩子正在通過遠程課堂,跟四川省實驗中學的孩子們一起上課,要知道那可是四川數一數二的好學校。”俞敏洪說,大涼山的孩子們確實能共享課堂了。但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其實這些孩子們根本聽不懂,跟不上。

俞敏洪的見聞算得上是當前教育信息化中出現的典型問題之一。上海天山初級中學校長陳紅坦承未來教育離不開信息化,但同樣表達了對教育信息化的反思,“技術是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因此不能被技術所綁架。要思考什么樣的信息化才是最合適的,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否則就是本末倒置。”■關鍵聲音三:

未來教育,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教師?

圍繞教育的開放與共享,來參加論壇的200余位與會者,或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或常年關注教育改革與發展,他們都有滿腹的話要說。

為了讓更多的與會者能有機會表達自己,民盟教育論壇在舉辦的過程中,不斷增加交流互動環節和討論時長。此次論壇更是通過主旨報告、專題討論、專題報告等形式聚焦問題,并從廣度上以四個分論壇分別從“統籌城鄉教育改革”“深化城市教育改革”“健全區域教育協調發展機制”和“青年盟員的責任與擔當”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入互動式研討。

跨地區的對話,不同省際的交流,場上場下互動,一線教師、學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領導、市政府督學……不同的身份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讓討論酣暢流利,精彩紛呈。

近些年來,不可否認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的程度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國家和地方采取了很多的舉措、方法,大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比如,通過集團化辦學、戰略聯盟、委托管理、“一校多點”、“一長多校”、“強校+弱校”、“強校+新校”等模式,以及“校校通”工程、遠程教育、慕課(MOOC)等途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或多或少總會存在。

與會者無論針對什么問題進行討論,面對未來的教育之路,最終無不歸于教育的本源——立德樹人。

“我們討論了很多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問題,的確教育工作者把教學智慧賦予了信息科技,讓信息科技具有不斷成長的靈動的教學生命。”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慨言,信息科技的發展確實影響著教學理念,因為大數據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準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要處理大數據就是要用大概率,因此所謂教育規律,發展規律,認知規律,都可以認為是‘大概率’事件,也因此可以用大數據去解讀。”

但對于未來的智能教育中是否會出現人工智能這樣的前瞻性問題,張人利沉思道,如果未來的教師只會教授固定的程式化的知識,那勢必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真正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尤其在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的性格習慣和情感養成還沒有成型,教育的關鍵不是教授知識而是關懷情感塑造性格,而充滿人文氣息的教育關懷是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民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會專職副主委龍江斌在大學教授教育心理學已經20年,談及“教書育人”的理想,用了一句“看起來很美”來概括。因為在傳統教育中精華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很多現實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化的發展,不受地域和時空限制的信息共享已經不成問題,但有時教育不只是信息的問題,而是文化和語言的問題,這也許才是欠發達及少數民族地區亟須的。”

有令人鼓舞的新成就,也有令人遺憾的新問題。一說教育,這些半輩子乃至一輩子都在為我國教育事業無悔付出的教育人,總有著這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作為東道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長陳群更希望這些閃爍著智慧的肺腑之言,在助推教育更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惠及上海教育發展實際。

論壇終有結束之時,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在俞敏洪的專題報告中有一個這樣的結束語,用在這里或許再合適不過:“現在邁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來;如果出發的方向錯了,我們將和未來擦肩而過。所以,我們不要急于出發,要先想清楚腳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