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資料片)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透過歷史維度我們能看到,強國須振興實業,也是100多年前張謇等一大批民族實業先驅者的不懈追求。
在家鄉南通,張謇開創了“父教育母實業”智民強國的宏大事業,共創辦了20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家民營紗廠(大生紗廠)、第一所民營師范學校(南通師范學校)等,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和民族工業的先驅者,張謇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張謇強烈的愛國熱忱、“敢為天下先”的實干精神、開放的視野和系統的實踐,隨著時代演進,也在不斷煥發出新的價值。在3月17日江蘇南通舉行的“張謇大生論壇”上,與會者從各個側面深入揭示“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共商在新時代如何推動實業興國,遠離泡沫經濟,塑造中國特色商業文明。以下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堅守實業價值,不要追求泡沫和炒作
戴志康
清朝末年,國家動蕩,已是病入膏肓之期。如同人們在選擇醫療會有中醫、西醫之區分,在如何救國上人們也分成兩派。作為社會賢能,張謇可能比較傾向于采用中醫療法,希望用小一點的代價慢慢把國家治理好。不過,后來“病”越來越重,不得不由“西醫”來一刀,直接就“開刀”——革命。但是,對很多病來說,西醫不可能“一刀”就治好。革命之后,張謇做的工作就相當于中醫調理,怎么樣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慢慢地恢復健康。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很偉大的。
張謇的偉大之處,不在于他是一個地方領袖。張謇在南通做了30年的建設,我們都認同他是一個偉大的士紳領袖、鄉紳領袖。實際上,他身雖在江湖,但心一直是在“廟堂”之上——國家、天下,一直是他心中最重的分量所在。他在家鄉搞的實踐,無非是要做一個樣板,并希望能夠在全國推廣。他是在做家鄉的事業,但也關心整個民族、整個社會的復興。尤其是,張謇曾經作為幕僚去過朝鮮,深知國家危亡過程;他也深知,作為一個士紳和讀書人,應該承擔什么。他回到家鄉辦實業,不是只想著掙錢發財,是為了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忠心為公,是他心中的理想。
我們南通的生意人,都有張謇的某種影子,都受他的精神滋養。我在公司大樓里面就放了一幅畫,描繪的是我坐在張謇老先生邊上向他請教。年輕時,我就認為,作為青年學生黨員,要追求進步,一心為公。我們讀書,不只是為了個人揚一口氣,也不只是為了升官或發財,更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這與“張謇精神”是一致的。
張謇是個實業家,這個身份有別于資本家。實業家要做實實在在的事。張謇做工農商學,都是做的實事;而資本家,則追求資本能夠實現無止境的增長。這些年來,我們見到不少以資本為中心的金融寡頭的失敗甚至倒臺;但實實在在做實業,為國為民為一方,默默貢獻的人就不至于那么危險。因此,學習“張謇精神”,就要認同和堅守實業的價值,不要追隨資本和金融寡頭去做泡沫和炒作,我們不要去做這些事。(作者系證大集團董事長)
不辜負老一輩實業家百年前的努力
馮侖
作為民營企業家的標志性先驅,張謇與那個時代同樣重要的其他一些民族企業家,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很多精神上的營養。此外,我也有兩個疑問,或者是兩個遺憾的地方。
第一個遺憾,是為什么這樣一批有創造性、有貢獻的企業家,他們個人卻沒有多少財富?張謇在企業中的股份很少,他自己、后人沒有什么財富,這在世界企業家歷史上也不是很多見的。
第二個遺憾,是我們有這么好的企業家,企業也做到了相當高度,為什么這些企業沒能留下呢?還有一些海歸回來的民營企業家,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打敗了當時知名的跨國公司,也促進了那個時代的科技進步,但是這些民族企業都不見了。
150年來,民營企業發展最好的時期,就是最近40年。在1949年以前,民營企業發展歷史最長的,也只有15年左右。我們現在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怎么讓今天的優秀企業家把企業變成百年民族企業?
除了社會環境外,企業家也要從自身找問題。我個人認為:企業家自身還沒有真正變成企業家的時候,過程常常就中斷了。我覺得我們特別慶幸生活在這40年,有時間讓我們從一個完全不知生意為何物的人,最后逐漸能演變、蛻變,成為一個現代的企業管理者。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民營企業已經做了兩件相對比較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經濟發展有益。這解決了與國家的關系。第二件事情,是民營企業已經成為社會公益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全國一年募集的公益捐款有1000億元,80%來自于個人和民營企業。全國有四五千家公益基金會,80%是民營企業建立的。以此來看,民營企業又完成了一個很大的工作,就是解決了和社會的關系問題。
民營企業還面臨第三件事情,就是解決好和未來的關系。我們要吸收張謇和盧作孚等企業家的精神和智慧。一是民營企業家要把公司治理和傳承這件事情做好。只有傳承下去,我們才能解決好和未來的關系。二是科技進步。民營企業應該更多地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來,并發展有創造性的商業模式。只有在科技進步當中,民營企業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到更大范圍的競爭舞臺上發展。三是處理好政商關系,就兩個字,第一是親,親密,親切;第二是凈,要干凈,要清爽。
只有當我們民營企業解決好和未來關系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發展出超越老一輩實業家的事業,才能在這個時代保持活力與進步。如此,也才能不辜負老一輩企業家在100多年前的努力,無愧于后人。(作者系萬通集團創始人)
張謇辦實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值得借鑒
溫鐵軍
整個20世紀,中國人都在追求產業資本和工業化。這是一個把自己的資源如何自我資本化的過程,其中就有張謇先生的“在地化”發展模式。與西方伸手掠奪別人完成工業化不同,我們只能依靠自我完成原始積累,利用本地資源完成資本化,形成收益。形成收益后怎么辦?張謇的先進之處就在于,在本地資源的資本化過程中形成產業資本,又把資本收益用于本地社會建設。
不過,這些資本收益能否足夠支付在地化的社會建設,是有疑問的。像西方實行高福利制度,走到今天出現了高負債。從當年張謇的實踐看,他后來也捉襟見肘。用在地化所產生的資本效益是否可以支付在地化社會發展,乃至文化教育全方位發展的開支,這大概是張謇當年面臨的難題。
隨著時代變化,當西方頻繁地遭遇經濟、社會危機時,西方人開始往回找,開始說企業不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變成什么?叫作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企業家們開始強調成為Social Entrepreneurs,社會企業家。社會責任的一個體現,就是公司如何對當地需求有貢獻。而從強調追求利潤最大化到強調社會性,追求社會綜合收益最大化,恰恰早在1895年張謇創辦大生系時,他就樹立了這個目標。
張謇提倡村落主義,激活地方自我治理和發展的活力。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實業家、教育家,他其實是有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是治理專家。
當時抱定發展鄉村、推行地方治理,來實現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綜合試驗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是本土化綜合發展的一批先行者。其中和張謇幾乎齊名的,也被毛澤東高度肯定的,還有盧作孚。但早期鄉村建設的大家,無論是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黃炎培、陶行知,還是張謇,第一個真正把鄉村發展實踐和地方發展結合在一起的,是張謇。
張謇的村落主義是他發展南通實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為什么?是因為一個地方的綜合發展不可能離開對本地資源的開發。怎么使當地的原材料生產能夠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張謇的思路是構建產業鏈,從原材料的生產到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再到農村綜合發展。如果只想占有,就像今天的一些“土豪”企業家,只把農民趕走,談何社會責任?而張謇是要發展農村,讓農民得利,實現地方綜合開發,讓大家共享收益。在這種村落主義的指導下,張謇的事業發展起來,也沒有產生面廣量大的社會沖突。
張謇提倡的村落主義,是根據當時的中國國情而提出的一種綜合性的、在地化的一種發展模式——社會企業家加村落主義,實現在地化。村落主義在地化是張謇的畢生目標。現在,與全球化并行的還有一個理論叫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可見張謇思想是具有超前意識的。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入不敷出的情況還是出現了。張謇曾說:“二十六年來,謇之得于實業而用于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者,凡二百五十七八萬,仍負債六十萬有奇,叔兄所出亦八九十萬不與焉。”也就是說,在地化的產出資本收益不足以支付在地化的社會文化教育管理開支。他的理念和經驗,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現代化仍然有借鑒意義,也就是說,我們怎樣才能夠形成適度的收益,用于適度的社會建設。(作者系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講求社會責任擔當凝聚實業興國共識
潘岳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是統一戰線工作的重點范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其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要發揚勞動創造精神和創業精神,回饋社會,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俞正聲主席指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揚“張謇精神”,激勵中國的商業精英書寫從“實業救國”到“實業興國”的歷史傳奇。
“張謇精神”留給當代中國企業家三點啟示:第一,應當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要與國家戰略相結合,沖破技術和資本壁壘,夯實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第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依靠實體經濟,企業家應當自覺推動中國制造的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不能醉心于玩空手道、制造泡沫,成為操縱市場的金融寡頭。第三,應當塑造中國特色商業文明,既遵循現代工商業邏輯又秉持傳統義利原則;既追求企業經濟效益,又講求社會責任擔當。
今天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經濟體量不斷增大,階層結構不斷衍化,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利益訴求更加多元。要打通民族復興的“最后一公里路”,仍然需要我們在“張謇精神”激勵下,深化供給側改革,凝聚實業興國共識。(作者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