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3d动漫在线观看,亚洲国产中文成人久久综合,奶头好大摸着好爽免费视辉,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師昌緒:“為祖國做貢獻是人生第一要義”

發布時間: 2018-11-16 15: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琴冬子 | 責任編輯: 王靜

師昌緒,九三學社社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人物檔案】師昌緒(1918.11.15—2014.11.10)出生于河北徐水,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及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多年來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是中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材料學之父”。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顧問。今年是師昌緒誕辰100周年。

“中國高溫合金之父”,這是國外同行送給他的稱號。因為他,這一涉及航空航天軍事領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國從無到有,并擺脫國外掣肘;也是他,一輩子和各種各樣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溫合金、合金鋼等領域為中國創造了多項第一。

他就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

青年立下強國之志

師昌緒出生于河北徐水大營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父親師克和為清朝秀才,以教書為業,母親從事家務,一生勤勞。師昌緒7歲入鄰村荊塘鋪小學,兩年后轉入徐水縣城模范小學,在全縣統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師昌緒入縣立第一高小,畢業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師范(河北保定第二師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家人到河南,入冀綏平津聯合中學,后來該校遷到豫西淅川,改名國立第一中學。1940年中學畢業后,他步行到陜南,考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以優異成績獲林森獎學金。

1953年,師昌緒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師昌緒立下“強國之志”,暗下決心要使中國強盛起來。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在學習。為了實現實業救國夢,他大學選擇的專業是采礦冶金工程。1945年大學畢業后,師昌緒到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所屬的四川電化冶煉廠,從事煉銅方面的技術工作。在廠兩年多,考取了國外留學資格。1948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從事真空冶金研究,一年就完成研究生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并獲麥格勞 希爾獎。1950年1月,他進入歐特丹大學冶金系,1952年6月獲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師昌緒又繼續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1953 年 12 月 21 日,師昌緒、張興鈐、李恒德等 15 人致周恩來的聯名信。

上世紀 50 年代初美國政府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為了爭取回國,師昌緒、張興鈐、李恒德等人組織留學生兩次集體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達了不懼迫害、要求回國的意愿,并先后通過印度大使館等渠道將信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手中。1954年5月,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這些信件成了中國政府抗議美國無理扣押中國留學生的重要證據。

經過艱苦斗爭,師昌緒于1955 年回到新中國。那年他 35 歲。回憶剛回國時的經歷,師昌緒說:“回國后,我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科學院的有關領導對我說:上海和沈陽任選一處,哪個地方都有工作可做。因此,我就選了當時生活艱苦的位于沈陽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從事金屬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一干就是 30 年。”

一片丹心圖報國

1968年,師昌緒(左二)到工廠檢查發動機渦輪盤。

從1957年起,師昌緒負責金屬研究所“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工作。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決鋼鐵企業生產中的一些迫切問題上。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鋼中雜物的鑒定方法,并開展了夾雜物生成過程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推廣到全國各鋼鐵企業,促進了我國改進鋼質量工作。為了高溫合金的推廣與生產,他走遍全國特殊鋼廠和航空發動機廠,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被人們稱為“材料醫生”。

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國際關系的變化,我國工業面臨極大困難,特別是高溫合金的生產制約著航空工業的發展。師昌緒根據我國缺鎳少鉻、又受到國際封鎖的情況,提出以鐵基代替鎳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是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并開發了中國第一種鐵基高溫合金。他和鋼廠采用真空冶煉技術,研制出一種可代替噴氣發動渦輪盤的鐵基合金。在全國高溫合金會戰中,師昌緒為發展我國變形高溫合金的加工工藝創出了新路子,由他領導的課題組攻克了包套擠壓工藝難關。其間師昌緒每天往返于沈陽和撫順之間,夫人臨產也無暇顧及。

目前,我國的殲擊機上有一個部件極為重要,它是一個不到 10 厘米的高溫合金,它當中有十個細小的孔,最小的孔只有一毫米,這種技術難度極高的材料決定了我國殲擊機的安全。1961年,美國研制成功鑄造空心渦輪葉片技術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術嚴格保密。英國人試了多年,因為性能不穩定裹足不前。

“我也沒見過空心葉片,也不知道怎么做。”40 多年后,師昌緒在回憶當年科研經歷時說到,“但當時就想,美國人做出來了,我們怎么做不出來?中國人不比美國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來。”

1964年,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與工藝的副總工程師榮科教授大膽提出“采用空心渦輪葉片以提高渦輪工作溫度”的方案,請師昌緒主持空心渦輪葉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設計、材料、制造”一條龍的方案。很快,師昌緒便組織起100余人的攻關隊伍,和大家一起日夜奮戰在金屬所簡陋的精密鑄造實驗室。他們與發動機設計和制造廠等合力攻關,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澆注等一道道難關,于 1965 年研制出我國第一代鑄造多孔空心葉片,這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上了一個新臺階,只比美國晚了 5 年。而英國在這之后走完這段路程,卻整整用了 15 年時間。

“這種葉片裝備了我國上個世紀 60 至 90 年代生產的大部分先進發動機。多年來從未因為該葉片的問題出過任何事故。”當時和師昌緒一起工作的中科院金屬所原所長李依依院士說。

胸有大略自高遠

1982年,師昌緒參加在印度冶金研究所召開的聯合國開發署資助單位負責人會議。

因為長期對國家科技發展的關心和思考,使師昌緒成為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不斷推動著我國材料科學乃至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

1984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師昌緒調到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工作。他敏銳地感到來自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組織學部委員們對我國鋼鐵、能源、通信、計算機、集成電路的發展以及科技人員的培養等重大戰略問題進行咨詢,并提出科技和經濟不能“兩張皮”。

早在1982 年,師昌緒就同 3 位科學家一起最早提出成立中國工程科學院的建議。1992 年,他又再次同幾位科學家聯名上書中央,闡明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 年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師昌緒當選為首批院士和首屆副院長,并兩次主持了關系中國工程院長遠發展的學部調整調研。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任副主任時,他就我國基金制的發展提出很多具有創見的建議。他主持編寫了《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基礎研究的資助指明了方向。1997年,我國啟動重大基礎研究規劃的立項工作,開始只有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與生命科學等 5 個領域。在師昌緒等科學家的積極建議下,材料被列為重點支持領域之一,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研究駛入了快車道。

由于師昌緒在學術上、科研管理上和對國家科技規劃上的成就與貢獻,他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和院、部級的榮譽和獎勵。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他的四項成果獲獎;1982年,因Fe-Mn-Al合金研究方面的創造性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5年,因研制和推廣我國第一代鑄造氣冷渦輪葉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7年因低偏析合金研究的成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同年,因制訂技術革命新材料規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制訂我國中長期規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8年因領導制定全國新材料發展長遠規劃和新技術革命新材料規劃,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9年,高速氣體霧化急冷粉末技術與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他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2年,因在冶金、金屬和材料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師昌緒被美國金屬、礦物、材料學會(TMS)授予“2002年突出成就獎”,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獲此榮譽的科學家。2004年,師昌緒獲“光華科技獎成就獎”。2011年1月14日,由于在材料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卓越建樹,師昌緒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做人最重要”

師昌緒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責任心,準確把握和引領了中國材料科技和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而對于“戰略科學家”的評價,他謙遜地說:“我做這些都是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基于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預測的能力。做這些事情不能光倡導一下,要負責到底。”

師昌緒一直在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嘔心瀝血并不遺余力地奮斗著,對國家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出強烈的責任心。2000年,他曾就我國出現的“納米熱”給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寫了《納米科學技術的現狀及本人對我國如何開展這項工作的意見》的報告,建議國家對“納米科技”予以重視并指導協調使其有序發展,他的意見很快為國務院采納。他還倡導并參與了我國高強碳纖維的研發與應用,目前T300級國產纖維生產已立足國內。此外,他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咨詢工作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參與并完成了很多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咨詢報告。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師昌緒非常認同這句話。這里所指的人格,對科學技術工作者來說,就包括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2011年10月,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

報告會上,師昌緒說:“通過多年的實踐,我悟出了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的準則,成為我遵循多年的座右銘:做人要海納百川,誠信為本,忍讓為先;做事要認真負責,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學問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貴在發現與創新。其中,以做人為最重要。”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歸根到底是人生觀的問題。關于人生觀,師昌緒說:“人活在世上,就要為人類做貢獻。從一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到今天的網絡信息時代,都是前人所做的貢獻的結果。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要為中華民族做貢獻,這是我在青年時期就立下的‘強國之志’誓言。所以 1955 年,我即使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那個優越的環境里,也一定要爭取回國。回國后,即使是整天吃窩窩頭,也無怨無悔,這就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貢獻。”

在總結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經驗時,他語重心長地談了3點感受:一是要有恒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二是要依靠集體的力量,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長處,作為一個指揮者或領導者,要善于發揮和運用他們的長處;三是對水平的認識。

師昌緒說:“發表論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當我從事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工作后,就改變了看法。衡量水平一個更重要的標準是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確切地說,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長去衡量別人之短,這樣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了。”

(楊琴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