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據九三學社官網消息,“天塹變通途”曾經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夢想,如今,俯瞰中國大地,一座座橋梁或屹立于江河湖海之上,連接經緯縱橫的交通大動脈;或跨越于崇山峻嶺之間,架通南來北往的經濟快車道。一代代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讓千年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古代中國建造了大量木、石材料的橋梁,譜寫了光輝的技術與文明篇章,距今1400多年的趙州橋是古代中國橋梁的杰出代表,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其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熱情地贊嘆過中國古代的建橋技術:“(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橋,特別是福建省,在國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們相比的”。進入近代,由于西方工業革命浪潮和中國的閉關鎖國,中國建橋技術和數量全面落后于西方,舊中國版圖上遺留下的幾座大橋,都是外國列強建造的,也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見證。以九三先賢茅以升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橋梁工程師在動蕩的戰爭歲月中,勵精圖治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不足3個月,即因日軍侵略而被迫炸毀。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經歷了建國之初的學習摸索、困難時期的自力更生、文革時期的艱難前行,中國橋梁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秦順全講解大橋。
改革開放后,中國整體科技能力增強,國力大幅提升,材料工業與裝備工業不斷進步,自主創新不斷持續,使中國橋梁工程技術逐漸趕上了世界現代橋梁前進的步伐,建造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工程,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
四十年來,中國拱橋、斜拉橋的跨度分別從150米、75米跨越到575米和1092米,現代懸索橋從無到有,跨度已達到世界第二的1700米。據統計,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橋有21座,中國占17座;世界已建跨度420米以上拱橋有12座,中國占9座。中國橋梁的建設規模、跨徑和技術難度不斷飛躍世界巔峰,攻克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促進了新型材料和裝備的研發,大幅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世界橋梁技術寶庫。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秦順全主持建造,主跨504米公鐵兩用斜拉橋,2009年通車,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和荷載最重的公鐵兩用橋,獲得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四十年來,中國橋梁建設者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創新,掌握了一批橋梁建設的核心技術,保障了工程建設的重大需要。在公鐵兩用橋梁、大跨度高速鐵路橋梁、千米級斜拉橋和懸索橋、多塔多跨纜索承重橋梁、鋼拱橋、跨海大橋建造等關鍵技術以及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從蕪湖長江大橋的Q370qE鋼到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的Q420qE鋼,再到滬通長江大橋的Q500qE鋼,中國橋梁結構鋼實現了升級換代,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塔懸索橋的設計概念已被提出百年,由于存在諸多技術難點,一直被業界視為“不可行”,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大膽設想、細心求證,解決了三塔懸索橋的中塔剛度這一世界性難題,泰州、馬鞍山、鸚鵡洲三座長江大橋的建成,使得三塔懸索橋設計理念首次在中國得以實現。除此之外,橋梁巨型沉井深水基礎、三主桁鋼桁梁、板桁組合結構、鋼混組合結構、橋梁預制裝配化施工技術、重型橋梁結構轉體和同步頂推技術、海上長橋測控技術等一系列創新成果應用于橋梁建設中,標志著中國橋梁建設核心技術領跑世界。
四十年來,通過大型橋梁工程的建設和科研實踐,中國橋梁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科技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隨著“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部分龍頭企業已經成功進入國際市場。世界首次建在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橋——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中國企業承建的最大海外橋梁項目--孟加拉帕德瑪大橋、非洲大陸首座斜拉橋——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南部非洲首座跨海大橋——莫桑比克馬普托跨海大橋都是中國橋梁企業走向世界成功范例。
四十年來,“中國橋梁”開啟了從建成學會到奮發追趕、超越引領的奔跑模式,進入到全球市場。“中國橋梁”見證了國人生活方式的蝶變,更成為了我國四十年改革開放、自主創新時代強音的生動寫照。中國橋梁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績絕非偶然,從根本上來說,得益于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橋梁事業的跨越發展是該背景下的一種厚積薄發。
“創新永無止境”,進入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橋梁的需求越來越大,橋梁建設逐漸向海洋延伸、向山區挺進,從注重建設到建養并重,建設、管理和技術創新面臨的新的更大的考驗,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為橋梁科技和產業的進步,為國家經濟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湖北省委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