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深圳特區初創期,幾十萬人赴深圳創業,很多人面臨“吃飯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么多人“沒飯票”就吃不上飯的問題?有這樣一群官員發揮敢闖敢試的精神,解決“吃飯難”,之后又解決“吃肉難”。本文由李定講述如何解決那時的“吃飯難”、“吃肉難”的問題。李定,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早期曾擔任財貿辦主任,后曾擔任深圳市政府秘書長、深圳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李定(資料圖)
1
上世紀80年代初,吃飯憑糧票,買肉憑肉票。1980年以前,深圳的物資供應是按原來寶安縣的2萬人的供應指標,但實行改革開放才兩三年的時間,深圳的人口已經猛然膨脹到了30萬人。為了解決糧、肉的供需嚴重失衡,我們發揮敢闖敢試的精神。經過兩年多的試驗,于1984年底全部敞開供應,放開價格,率先終結了在國內已經流行了30余年的糧票、肉票等各種票證,這是特區在早期探索經濟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特區初創期,幾十萬人來深創業,很多人面臨“吃飯難”的問題——第一個月帶糧票,第二個月讓親戚從內地給寄糧票,第三個月糧票接不上就吃不上飯了。
1982年,泮溪酒家經理來找我,說內地很多來深圳辦事的人沒糧票,有錢吃不上飯,是帶著抱怨聲離開深圳的——“沒糧票吃不上飯,叫什么特區啊?”因此,他跟我商量說:“可不可以高價買點議價糧,做飯供應給沒有糧票的客人?”我當時答復說:“你可以少量地試一下。”例如一碗米飯,有糧票的5分錢,沒有糧票的5毛錢。經試驗,有很多人吃“高價飯”。不久后,深圳不少飯店開始供應高價飯,結果深圳的高價糧也賣光了。我向時任副市長周溪舞匯報此事,他很高興地說:“可以繼續擴大這種做法。要是沒有高價糧,我們可以一起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外貿駐深辦,問能不能在當地買些糧食。”問了之后,各地駐深辦的人為難地說:“糧食倒是有,但國家統購統銷,管得嚴,運不出來。”
后來,有些人試著到農村高價收糧,運到深圳賺了錢,于是就有不少人悄悄做起了糧食生意。議價糧雖然價格高,但是質量好,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于是拿著糧票購糧的人越來越少,糧票開始逐步取消。
我記得從1982年起,省里為了解決深圳人“吃肉難”的問題,給深圳成倍增加了指標,但還是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深圳的肉食人均供應量只有“國家標準”的十分之一。當時市委市政府十分著急,我們只好派人去內地采購生豬,以彌補市場的供應不足。高價買來的肉按牌價賣出,差價由食品公司補貼。但時間一長,食品公司也無法承擔巨額補貼,市財政也無力承受,只好決定試驗議價肉、牌價肉并存銷售。但又出現新問題:議價肉要貴兩倍,但憑肉票買牌價肉要排長隊,有工作有肉票的人沒時間排隊,于是有閑散人員收購肉票買了牌價肉再到市場上按議價銷售,套取政府補貼。一時間,群眾的意見很大。
為此,我召集財辦開會研究,提出了肉價并軌的中價肉試驗方案,即取消牌價肉供應,把牌價肉轉為議價肉的利潤補貼議價肉,適當降低議價肉價格,使兩種價格并軌,市場只供應議價肉。一開始,我們只是在南塘市場試驗,試了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不錯,市民比較接受,于是全市開始逐漸推行中價肉方案。經過兩年的實踐,市政府總結此次成功的經驗,1984年,全市正式宣布取消肉票。而在全國,直到1992年才正式發文全面取消糧票和肉票。
2
我認為深圳最成功的經驗,就是率先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我們所做的每一項改革,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甚至有些改革還冒著“被撤職”的風險,但是特區的拓荒牛是實干派——堅持不懈地辦好每一件事,無愧于時代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