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養老問題 系列訪談之二 智庫問答】
本期嘉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研究員張瑾
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
河南省職工醫院黨委書記于茵茵
1、養老服務業人才數量不足,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光明智庫: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服務需求增多,但供給緊俏。在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下,發揮好人才作用至關重要。網友關心當前養老服務業人才包括哪幾類?在他們的職業發展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張瑾:養老服務業人才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養老護理一線從事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生活照護的技能型人才,這是主體力量;第二類是養老機構管理人員;第三類是在康復技術、產品營銷、“互聯網+”、大數據智慧養老等方面具有特殊技能的專業型人才。
養老服務業人才總體呈現數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一線技能型人才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收入待遇較低,缺乏職業認同感;專業管理型人才缺乏,大多數護理工作者都是由中職衛校培養,高職設置相關專業的院校較少,培養層次比較單一;養老服務業缺乏統一服務質量標準,尚未形成職業化。很多從事康復服務的醫生只有技師資格,沒有醫師資格,保健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又因工資待遇等主客觀因素,不愿從事養老服務業工作。
烏丹星:養老人才培育是一個長期戰略,同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職業界定、職業規范、職業稱謂、職業職級、薪酬規劃、職業晉升等。在頂層設計不夠系統的情況下,市場又急需用人,自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養老服務業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但從實際來看,勞動力缺乏進入養老服務業的意愿。這與社會觀念、薪酬待遇等因素密切相關,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在政策制定上向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方面傾斜,引導人力資源合理流動;缺乏統一、專門培養養老服務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體系,導致從業人員質量參差不齊。這不僅需要在師資、培訓、資格考試標準上給予更多投入,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際養老需求明確人才培育方向,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將課本素材與實訓場所結合起來,順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于茵茵: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超過4000萬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照護人員與老人的比例應為1∶4,因此我國康養照護人才缺口在1000萬人以上。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僅有約50萬名一線養老護理員,且存在缺乏培訓、文化程度低、職業道德參差不齊、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資源整合和跨界培養,醫療、養老、康復、護理、文化、旅游等領域之間尚未融通,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互不相通,造成結構性浪費。隨著養老服務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力成本的攀升,行業內現有人才隊伍不穩定,招募具有一定素養的服務人才變得十分困難。
2、養老服務業“用工荒”難題待破解
光明智庫:有網友在當地經營了一家失能老人護理院,但面臨嚴重的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她想了解如何完善當前養老服務業人才體系,解決“用工荒”?
于茵茵:完善養老服務業人才體系建設,我們要弄清三個問題:一是老年人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二是康養照護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三是誰來培養,誰來監管,怎樣監管?
老年人可分為低齡和高齡、自理以及失能和半失能。因此對應服務人才的類型是不同的。低齡自理人群在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方面需求多,高齡失能人群在健康管理、長期照護及生活護理方面需求多。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需要跨越傳統的行業界限培養綜合型人才。
在人才培養平臺方面:一是職業教育。建議在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專門的職業教育門類,將現有的護理員職業工種改為照護師,設定更具綜合性的教學內容,實行二至三年的職業培訓,頒發上崗證書。其就業后,可通過人社部的技術工人等級考核,分為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各級別有相應的工資標準。二是學歷教育。建議現有的各層級學校針對老齡化社會康養照護需求改革教學內容,頒發學歷證書,走職稱晉升通道。
在人才培養層次方面:針對低齡自理人群的康養需求,在教學內容上除基本醫護專業技術外,應融入社會、人文、旅游、家政、信息化等跨界專業;針對高齡失能人群,將衛生健康行業優質護理規范中的生活護理內容作為教學重點。
在人才來源方面:一是設計適老崗位,盤活低齡自理人群勞動力資源,促進二次就業,同時增加他們的收入,提升下一階段享受照護服務的經濟能力。二是對接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對貧困家庭勞動力優先招募優先培養優先就業,有效補充養老服務業人才資源。我工作過的兩家醫院都一直堅持招募偏遠鄉村貧困家庭子女,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效果很好。
在服務規范方面:需盡快出臺國標版的康養照護服務規范,有效整合各行各業技術規范,形成適老的服務規范,盡快在職業教育、學歷教育和老年大學中開設適老的學科,按照適老服務規范進行系統培訓。
烏丹星:要完善頂層設計。從立法角度為養老服務一線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尊嚴提供保障,解決社會輿論帶來的偏見,讓他們進入規范的職業體系之中。要加大就業引導和引流,使剩余勞動力和老年人力資源能夠通過合理的渠道、合法的路徑進入養老行業并確保其薪酬收入與福利待遇。“引導+引流”“跨專業+跨領域+跨區域”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具體落地。要構建國家層面的養老職業教育培養路徑和培訓體系。用長期人才戰略思維指導體系構建,有效與市場對接,將市場各類教育資源納入國家戰略,分別承擔起不同的責任,規范化統一管理。逐步淘汰劣質教育培訓資源,構建合法、合理、合規,共享、共擔、共贏的養老人才培養新格局。
張瑾:首先,要提高養老服務人才綜合素質,實施“養老服務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與日本、德國等養老服務業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展教育合作,重點培養高端管理人才,資助優秀人才出國深造,鼓勵其回國在養老行業干事創業;出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支持政策,通過助學補貼、就業補貼,吸引人才進入養老行業;推行養老護理人才職業能力認證制度,與入職、待遇、職業規劃等相關聯。
其次,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社會地位。一是要保護合法權益,降低勞動強度。貢獻突出的養老服務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可享受優先積分落戶政策和專業技能免費培訓政策;扶持人工智能護理機器人產業、輔具產業,借助科技發展減輕健康養老服務人才的勞動強度;二是完善薪酬待遇和職業技能等級水平掛鉤機制,使有能力的從業人員獲得社會認可。
再次,健全養老服務人才職業體系。應擴大人才供給渠道,打通養老服務人才晉升渠道。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家政服務人員、醫院護工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從事養老服務,鼓勵退休醫務工作者、低齡健康老年人參與為老服務。要加強職業認證體系建設。逐步增加健康風險評估師、社會福祉咨詢師、老年康復師、適老改造師等崗位,完善職業資格認證管理體系。
最后,建立服務質量和信用評價體系及信息平臺,使服務水平和薪酬晉升對應;將養老護理員納入公益崗位管理體系,建立養老服務人才大數據庫,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實行登記管理,作為今后評職、晉級、提薪、轉崗的重要依據。
3、不僅要看護,更要健康管理
光明智庫:有網友認為,時下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年輕時預防是最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把養老納入全生命周期中才是防患于未然。請問這種理念對養老人才培養有何啟發?
張瑾:當前,我國慢性病負擔占國家疾病總負擔的比重達68.6%。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全人群的4.2倍,病程長、醫療費用高、難以治愈。大多數慢性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控制和干預,這需要從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樹立個人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觀念。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也要與這種理念相適應。
首先,加大中醫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力度。發揮中醫在養生、保健、康復和治療慢性病中的作用,學歷教育與培訓提高相結合,技能訓練與管理服務相統一,依據國家規劃,瞄準現實需求,培養護理、康復及中醫藥管理等實用型人才,滿足養老醫療基本需求。其次,培養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人才的慢病管理能力。可通過舉行健康講座、社區義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組織體檢等方式,為慢病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幫助老年人預防與管理慢病。再次,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教育體系。一是要完善健康教育補償機制,給予健康教育足額預算。二是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系列內容。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媒體進行規范的健康知識傳播。三是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劃出培養專款,用于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
烏丹星:隨著“全民治療”向“全民健康”目標的轉移,醫療資源不斷下沉,社區將成為未來全民健康的主戰場。因此,社區層面的多學科融合,培育集社會知識、專業技能、人文關懷、運營管理為一體的復合型健康服務業人才,將會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要適應大趨勢、大環境的改變,使專業人士能走進社會、走進生活,適應變化,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融入、心理技能的提升、跨學科跨專業團隊協同作戰能力的培養。還要樹立適應老齡化的理念,學會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問題,以尊重為前提去設計產品及提供服務。當人口老齡化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所有的社會服務中應加入適應老年人需要的元素及內容。
于茵茵:《黃帝內經》中這樣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樹立健康管理理念,達到“未病先防、病后防變、瘥后防復”的效果,是健康管理學科的職責所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慢病防控成為重中之重。
鑒于此,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大量培養專業的健康管理師,并配套完善健康管理師的職稱晉升通道。目前,我國健康管理師還僅僅是一個普通職業工種,沒有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來培養。健康管理要從娃娃抓起,應在幼教、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課程設置中,加大健康管理學科權重,培養具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意識的人才。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王斯敏、馬卉
實習生 王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