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萬機構“沉睡” 將是投資藍海
中國社會企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
“在過去的5年中,我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中國有多少家社會企業?然而誰也沒法回答。”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簡稱“社企論壇”)理事長、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說。
缺乏調研,中國社會企業的數量似乎是個謎。不過,“謎底”已被解開——4月12日,由社企論壇與南都公益基金會等聯合舉辦的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報告發布會暨2019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獎啟動儀式上,首部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權威報告——《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報告2019(簡版)》(簡稱《行業掃描報告》)出爐,該報告呈現了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整體狀況。
社會企業尚未成為真正主流
目前國內外對社會企業尚未權威性的統一定義,《行業掃描報告》采取了較為廣義的定義:指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組織。其中,組織在通過產品和服務為顧客提供價值的過程中,在其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環節嫁接社會/環境價值,使其產品或服務同時具備商品價值和社會/環境價值。
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社會企業規模,《行業掃描報告》的調研采用了高低兩個方案來估算社企的數量。
低方案統計有“自覺意識”的社會企業,即根據各種社企名錄,統計出自己認同社企身份且被行內認可的社企,其數量為1684家;高方案統計“無意識”的社會企業,即沒有社會企業身份認同的機構,其數量為1750420家。
報告主筆、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介紹,高方案按照寬口徑,納入一定比例的民辦非企業機構和農民合作社(因中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難以甄別是否有公益目標,暫無法納入估算范圍),從而估算出數量。
就高方案而言,百萬數量級的社會企業仍處于不自知的“沉睡”狀態,這足以證明,社會企業的理念倡導仍需加強,社會企業尚未成為真正主流,而《行業掃描報告》的結論也印證了此點:中國社會企業發展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
如果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有了自我身份認知,“社會企業”的理念被更多人知曉,是否有利于該類機構在市場中獲得更多資源并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對此,社企論壇負責人盛少嵐表示,這將幫助社會企業在融資時增加公益創投和影響力投資的機會。
蘊藏著優質的“潛力股”
2017年“自覺意識”社會企業平均收入總額為552.54萬元。其中,工商類別的社會企業平均總收入最高,為809萬元,其次是合作社類別的社會企業,平均總收入為683.09萬元,而民辦非企業類別的社會企業平均總收入比較低,僅為174.93萬元。因而,按照低方案,2017年,中國社會企業的總收入大約為93億元。
按照高方案估算,中國社會企業年總收入超過2.2萬億元,相當于2017年中國GDP的2.68%。也就是說,中國社會企業的年總收入已經達到萬億級別。
《行業掃描報告》的另一組數據顯示,多數社會企業處于健康的財務狀況。2017年,36.2%的社會企業實現了財務收支平衡,20.5%的社會企業實現盈余。
當前,影響力投資正在興起。招商銀行原行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是主要推動者,他表示,影響力投資有兩個原則,一是追求正面的財務回報,二是顯著的、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數量眾多的社會企業保持財務健康狀況,無異于為向善的資本提供了眾多優質的潛力股。盛少嵐也認為,盡管大多數社會企業規模體量有限,但只要真正實現規模化發展,其創造的社會價值將非常巨大。
現階段,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影響力投資與社會企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并探索出臺鼓勵性政策促其發展。
早在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中即明文規定鼓勵社會企業發展,并于2017年啟動了社會企業試點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則是國內首個出臺專門的培育社會企業政策的城市。2017年9月,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首次提出“鼓勵社區探索創辦服務居民的社會企業。”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將建設社會影響力投資高地提升到區域發展戰略高度,從構建生態體系的寬闊視角服務社會企業發展;佛山市順德區是國內最早開展社會企業認證的地方政府。
“四地政策先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鄧國勝說,“預測到2020年,這個領域吸納投資的規模或將達到二三十萬億元,是一片投資的藍海。”
■相關閱讀
《行業掃描報告》的核心發現
1.社會企業的組織類型呈現多樣化形態:工商注冊企業占59.5%,非營利組織占32.4%,5.1%的社會企業同時注冊了工商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不同性質的機構。
2.市場運營收入為社會企業主要來源:91.6%從事市場經營活動,58.4%占比最大的收入來自市場運營。84.5%的社企2017年度利潤用于再投資,61%的社企規定禁止或限制利潤分配。
3.社會企業在廣泛的社會與環境領域實現其社會使命,包括教育(21%)、社區發展(13.4%)、就業與技能(12.3%)、環境與能源(9.8%)、公益/社企行業支持(9.3%)、醫療與健康(7.4%)、老年服務與產業(6.5%)、扶貧(5.7%)、藝術文化體育(4.6%)等眾多領域。
4.相當比例的社會企業直接或間接服務各類困難群體,困難群體在其服務對象總量中的占比平均高達33.3%,在其客戶總量中的占比平均達到18.2%,在其受薪員工總量中的占比平均達到13%。
5.社會投資回報的影響力績效:政府類機構和商業投資機構均沒有低于預期的影響力績效,76.9%的政府類機構實現了與預期一致的影響力績效,70%的商業投資機構實現了高于預期的影響力績效。盡管63.2%的受訪基金會實現了與預期一致的影響力績效,仍有15.8%的基金會項目低于預期。
■業界觀點
陳嘉俊:
應幫助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能力
“大家正在談論社會企業領域未來會有很多資金進來,發展前景廣闊。我卻認為,創業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廣東省順德創新創業基金會秘書長陳嘉俊說。
他認為,當前社會企業領域的創新思維與“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夠,社會企業的經營與抗風險能力也有待增強。
“機構發展繞不開從0到1的成長期。我們談價值、情懷與模式,但經營管理也非常重要。”陳嘉俊說,推動社會企業發展,除了注資,還應助其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趙瑩瑩)
彭艷妮:
社企發展已到“轉場時刻”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前社會企業的增速已趨緩,且社會企業的國際熱潮也有所消退。彭艷妮表示,這恰好說明社會企業的發展已到了“轉場”的時刻,
她介紹,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注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用社會企業的方式來運營機構,社會企業正從非營利領域跨界到商業領域。
“‘下一場’的生力軍肯定更多來自商業領域。今后社企論壇的定位和主要工作對象也將更多地面向商業和投資界。”彭艷妮說。(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