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績單上“挑骨頭”—河北省政協專題視察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情況
喜歡塞罕壩的天,清澄碧藍;喜歡塞罕壩的云,潔白舒展;更愛塞罕壩的林,生機盎然;更愛塞罕壩的花,蓬勃燦爛;最愛塞罕壩的人和塞罕壩的精魂,一代接一代默默奉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從黃沙蔽日到綠樹參天,從千山鳥飛絕到飛鳥相與還,從杳無人煙到客如云來,塞罕壩———美麗的高嶺,你終于無愧于自己的名字……
河北省政協委員梁楓被塞罕壩的美景所吸引,更被塞罕壩精神所感動。7月29日至31日,參加河北省政協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專題視察后,梁楓連夜抒懷,字里行間既贊美塞罕壩優美的生態環境,也感嘆醉人美景的來之不易。
“三區一基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對河北的基本功能定位,其中“一區”就是要建成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承德地處北京、天津上風上水位置,是灤河、潮河、遼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兩水庫上游,科爾沁、渾善達克兩沙區的前沿,在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4年2月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承德定位:加快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解決貧困問題。
多年推動,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情況如何?
今年初,河北省政協將此納入黨組工作要點,列入年度專題視察計劃。負責此次視察任務的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曉明表示,通過與省直有關部門對接,赴承德實地察看森林管護、河源治理、濕地修復、沙地綠化等,視察組詳細了解了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承德僅有次生林314萬畝,森林覆蓋率5.8%,塞罕壩更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不毛之地。從1962年起,經過幾代人持續努力,塞罕壩植就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承德近三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1747平方公里,完成草地治理面積720余萬畝。當前,承德涵養水資源量已保持在37.6億立方米以上,其中服務京津22億立方米,密云水庫56.7%、潘家口水庫82%的水量由承德提供,且多年出境水質穩定在優良以上。
承德以高原山地為主,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為京津阻擋風沙的綠色屏障、涵養水源的綠色堤壩來之不易,除了持續建設,加強保護同樣重要。
“我們北三縣豐寧、隆化、圍場牛羊肉全國聞名,但為了保護生態牛羊只能舍飼,對百姓生活影響很大。”楊春武是從天津來承德交流掛職的副市長,對當地百姓為保護生態環境所做的貢獻深有體會。此外,為加強河道治理、嚴格水源管理、嚴守國土生態空間開發紅線等,當地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付出巨大心血。
省政協委員張建民對承德率先在全國向社會亮出自然資源“家底”,并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時建議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以便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中有更為準確的數據支撐,使這種生態補償形式發揮出更大作用。
承德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科技支撐能力弱、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響,全市尚有14%的土地荒漠化、34.4%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達到31.4%。承德市發改委副主任管國富表示,承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的任務依然艱巨,特別是在流域治理上,橫向生態補償資金亟須提高。
“生態補償彈性太大,要讓生態保護的動力更持久,需要健全完善制度機制,科學評價、合理補償。”省政協委員趙險峰說,目前對承德的生態補償與承德在生態保護方面的付出不匹配。省政協常委高景春認為,應把水源涵養區建設放到區域規劃中,三地一體規劃,生態保護要有法律制度保障,從補償指標體系上體現法制化,另外可考慮設立區域生態補償基金,有效彌補補償資金不足問題。
發揮優勢增強內生動力同樣不容忽視。省發改委副主任張國洪表示,承德高能耗產業占比較高,需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發展綠色產業,同時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進行探索。省政協常委王素君建議,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技術、方法、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生態保護能力。
盛夏時節,壩上地區游客熙來攘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在承德得以驗證。郜洪強委員認為,這里生態環境脆弱,應適度有序開發,壩上是內陸河,水的問題很重要,應根據水源制定發展規劃,不能保護好后再破壞。楊建秋委員提出,應加大支撐區建設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重視生態保護的意識。
造林綠化、防風固沙、小流域治理,承德在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承德的定位要求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