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螃蟹”的味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召開“互聯網+教育”專題協商會
12月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召開“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建設應用情況專題協商會。政協委員、自治區教育廳及區內相關學校負責人20余人齊聚一堂,為“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謀良策。
2018年7月,國家教育部科技司批復同意寧夏成立全國首家“互聯網+教育”示范區。這為寧夏教育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也讓寧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第一口“螃蟹”的味道如何?今年10月,寧夏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深入銀川市、吳忠市9所中小學校,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及應用情況進行專題調研。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校長、老師乃至學生和家長,對‘互聯網+教育’內涵和發展形態缺少最基本的認識,對相關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更是一知半解。”
自治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馬清貴指出。
“確實如此。”自治區政協常委、石嘴山市副市長楊淑麗表示認同:“各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觀念不夠解放,實踐探索勇氣較欠缺,擔當作為的責任意識不夠等現象。創新突破不足,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
觀念模糊。第一個問題跳出,如何破解?眾人眉頭緊鎖,陷入深思。
“‘互聯網+教育’到底是什么?”突然,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發問。
“是通過大數據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共享。”
“是知識的碎片與重置。”
“‘互聯網+教育’本質上是對傳統教育的突破和創新,是以互聯網思維為核心理念,推動教育觀念更新、體系重構,構建新的互聯網教育形態。
……
聽完大家的發言,崔波若有所思:“‘互聯網+教育’中包含兩個概念,其一是‘互聯網+’,其二是‘教育’,要搞清工作推進的方向,必須要先弄明白二者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是居于主體地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是手段和方法。”抽絲剝繭的一席話,把大家的討論引向深入。
“調研發現,我們的教育云平臺模塊數據量大,但缺少數據支撐,并沒有得到充分運用,老師學生只把它作為每天打卡、上傳作業的載體。”
“有些老師為了展示‘互聯網+教育’,一堂課從頭忙到尾忙忙碌碌、上下翻飛點擊手機,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完全轉移到老師將要點擊出來的新奇東西,忽略了學習內容。”委員們就調研中了解的情況發言。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自治區政協委員晉曉勇說:“‘互聯網+教育’其本質是教育的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重在內容,并非僅僅局限于網絡校園,更不僅僅局限于網絡化教育。”
“教育網絡平臺應盡量做到抓大放小,抓好頂層設計和框架,要把網絡平臺的穩定性作為第一位來維護。同時,企業信息化服務應遵循本地化駐校服務的原則開展,每個學校的文化背景、師生學情迥異,大水漫灌式培訓易造成“水土不服”而難以推進,要盡量讓平臺與用戶無縫對接。”銀川市第一中學副校長張永宏說。
“做教育應尊重學生發展規律,既要有‘溫度’,又要有‘力度’。”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李秋玲表示,下一步將在加快構建服務全民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探索一條適合寧夏發展的路子。“全力構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創新素養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利用互聯網最大限度共享資源,補齊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開課薄弱的短板。”
“‘互聯網+教育’示范區要緊扣建設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目標,突出重點、分清主次。”崔波總結道:“在線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從解決實際問題角度加以規范,重點研究提高教育質量問題,著力提升互聯網服務水平,利用信息手段重塑教學方法,形成不同年齡段、學科的模式經驗,把創新素養教育觀念融會貫通。”
這第一口“螃蟹”,自治區政協“品”出來的味道就是:尊重教育規律,堅持教育本質,擁抱互聯網時代,專注服務學生,只要做到這四點,教育的新時代一定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