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雨水節氣剛過,春耕“進行曲”已然奏響,鄉村的田壟間、茶山上、菜地里……銅梁政協人也已加入到戰疫春耕的隊伍中,播撒著孕育希望的種子,傳遞著戰疫必勝的政協力量。
缺啥送啥 委員有門路
“1個技術專家、3個海椒品種、2萬個口罩,還有10萬元的訂單……今年的辣椒有望趕個早市啰!”談及這個特殊時期的農耕前景,銅梁安溪鎮黨委書記張躍用一組數字串起了豐收的希望。
這是跟政協有關的一組數字。去年11月,走訪了解到安溪海椒存在上市晚、品質不優等問題,區政協副主席劉金萍立馬“送”來西南大學的農業專家把脈支招,還帶來了二荊條、菜椒、珠子椒三種海椒苗替換原有的兩個品種,提前3個月就組織村民對400畝海椒地培土覆膜栽種,打好春耕的“提前量”。
疫情期間,劉金萍也沒閑著,線上線下同步關注復耕進度。“地膜、種子、農耕機等耕種物資好不好買?”“春耕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解決的?”2月19日,得知農戶們的作業口罩庫存告急,劉金萍當即發動微信“朋友圈”采買到2萬只,第二天,先期到貨的1000只口罩已經送到勞作在田間地頭的村民手中。
如今,快人一步的安溪海椒已經一尺來高了,層層分明的梯田上,數十名村民散開作業,一邊扎篾條,一邊澆灌,在原有的黑色地膜上又蓋上了白色的覆膜“被子”,聽說區政協工商聯界別委員的餐飲企業又“送”來了十萬元的消費扶貧訂單,椒園里村民們的勞作節奏明顯加快了,“辣椒4月就能摘了,希望賣個好價錢!”
種啥教啥 界別有專家
2月15上午,平灘鎮四方村村民老田早早就往桃樹林地里趕,“昨天我才跟龔委員打電話說今年村里新栽種了桃樹,不知道怎么修枝,結果大清早小喇叭就說政協的專家要來上課了!”隔著田坎,老田遠遠就聽見指導桃樹如何除草、施肥、修枝的清脆聲音,他確定這“大嗓門”是區政協委員、區林業局副局長龔碧無疑了。
“枝條間隔不要太密了,我先來修一個看看!”“肥料不要靠樹體太近,有的會對桃樹樹根造成危害,出現燒根,引發根腐病。”由于村民站得分散,邊示范邊指導的龔碧不得不扯開嗓門“吼起來”。
“抓好果樹的春季管理可是增產增收的重要保證,既然群眾提出了要求,我們就要行動起來。”趁著勞作間隙擺“田坎龍門陣”的空當,龔碧還了解到好幾個村都有種植經果林的打算,急需農技專家指導。“今年惠豐村打算種桃樹,高坪村和青杠村種李子樹,太安村是柑橘樹……”作為農業界別組長,龔碧當即就在微信群列了一張任務清單,動員委員們發揮專業優勢積極給基層栽種果樹提供技術支持,“云課堂和現場教學都可以,我先報個名,明天去太安村,大家接龍走起!”
愁啥幫啥 政協有辦法
走在舊縣街道祝家村的鄉間小路上,一畦畦綠油油的青菜長勢喜人,田地里戴著口罩勞作的人們或采摘、或分揀、或裝運,分工明確、井井有條。45歲的區政協委員、舊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冬就在這支隊伍里當起了義務搬運工,挑著扁擔把一筐筐的青菜從菜地運到卡車上,“這些青菜要送去腌制,要不就要爛地里頭了!”
萬畝青菜是舊縣街道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實施產業扶貧的重點項目,村村都有種植,233戶建卡貧困戶參與其中,通過訂單模式售賣。今年本是個豐收年,奈何受疫情影響,外地的加工廠卻難以恢復生產,6000噸青菜面臨著銷售難題。一直在一線參與農業工作的張冬把求助信息向區政協反映,想不到當天就轉化為主席嚴永超牽頭督辦的“1號信息”,在政協的協調下,最終促成企業和村民達成協議,由街道負責協調土地,企業組織生產,在達到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加緊組織人力就地建立30個青菜臨時腌制基地,這才有了義務搬運工的一幕。
“這兩天青菜快收完了,空出來的土地計劃種南瓜。”一有空閑,張冬又把關注點投向了荒山荒坡和撂荒耕地,并積極發動群眾種菜增收,“人勤地不懶,只要勤勞肯干,疫情絕對擋不住農村發展的腳步!”瞧,這生產致富的勁頭足足的!(通訊員 文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