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讓每一位老人和兒童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在全國政協“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上,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如是說。
農村留守群體問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深刻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在加強農村留守群體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情感關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留守老人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有效運行,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關愛措施不夠精準、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等問題。這次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委員們專門圍繞具體問題提出了實質性的建議,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委也分別給予了回應。對此,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通過《建言中國》欄目將委員們的觀點進行摘編。
農村留守兒童因“留守”變得特殊,他們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親情陪伴和關愛,家庭教育的缺失增加了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比例,也容易成為不法侵害的對象,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為保障這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享受到他們該有的關愛,我們還應做出哪些努力?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原副主席趙東花:
在工作和調研中發現,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家庭監護缺失、監護不當,缺乏親情陪伴和關愛,兒童意外傷害比例高,易成為不法侵害對象,社會認知與行為習慣存在偏差,營養健康狀況堪憂等。在工作層面上,還存在兒童工作人才隊伍與需求之間差距較大等問題。為此,提出兩點建議:
一要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推進各類家長學校建設,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長、受委托監護人在兒童心理健康、營養健康和疾病預防、安全自護、法治教育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能力,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引導家長依法履行監護職責。
二要開展精準關愛服務。深入了解當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家庭監護等狀況,摸清底數,建立臺賬,一人一策、一戶一策;針對不同需求,開展親情關愛、心理疏導、學業輔導、生活照料、項目幫扶等多方面的關愛服務;壯大精準關愛服務力量,培育社會組織,引進社工服務,吸納專業人才,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深入社區和家庭,通過多種方式為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排憂解難,提升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中最為特殊的一類,他們與父母因長期分離而造成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其健康成長產生了一系列影響。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尚不確定,家庭教育被視為家庭私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礎地位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乏經費支持,很多地方沒有專門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經費;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受委托監護人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為此,建議:
一是以法治化進程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國家應盡快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納入立法內容,從源頭上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
二是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民生工程或者列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要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和服務。
三是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托監護人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充分發揮專業學校的作用,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托監護人培訓指導的力度,幫助其全面掌握家庭教育知識,系統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方法,用正確的行動、思想和方法引導教育農村留守兒童。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落實主體責任,依法履行對兒童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司法局王子樹司法所所長段明龍: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外出務工成了貧困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受主客觀條件限制,很多人選擇將子女留在家鄉。留守兒童問題,引發了社會日益廣泛而熱切的關注。為了預防和保護更多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建議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規,推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化進程。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完善出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辦法》,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法制先行。
二、健全關愛服務體系。一是堅持預防為主。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資金納入本級財政予以保障。加大對鄉鎮一級寄宿制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并配備1名以上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抓好留守兒童監護人培訓,強化家庭主體責任,提高監護人維權意識。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讓更多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二是堅持救助同行。要拓寬救助渠道,建立救助長效機制。加快“一站式辦理”“分案辦理”“教育幫扶基地”等場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