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豬只能用后腿,宰殺后不超過6小時,去皮、去膘、去骨,純豬肉2.3至2.5斤炒8小時以上才能炒出1斤太倉肉松。”8月18日,太倉肉松掌門人唐孝耆告訴前來調研的江蘇省太倉市政協委員。
已有近150年歷史的太倉肉松是江南美食的典型代表。曾擔任過18年太倉市政協委員的唐孝耆從事肉松行業近50年。在他看來,這幾年太倉肉松正在經歷他從業以來的最大壓力。
“去年非洲豬瘟,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后來上調15%的價格,市場反應還可以。現在我們這邊生豬90%靠外調,有的從貴州、吉林運過來,一路上不僅要考慮存活率,還擔心容易造成污染。我曾試過用凍豬肉,但是做不出正宗肉松的味。”面對調研組,老委員唐孝耆娓娓道來。
“養豬不僅有豬瘟風險,還有生產周期長、市場波動大的風險。恐怕還要靠建設大型機械化養殖基地。建議將養殖基地納入重大項目建設。按人口比例實現省域內供需基本平衡。”唐孝耆向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們吃的豬肉安全嗎?”
“應對非洲豬瘟,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日常是怎么做檢驗檢疫工作?”一到養殖基地,調研組一行拋出了“三連問”。
“我們這里用環保綠色的方式飼養梅山豬,品質絕對有保障。防疫工作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委員們今天來,也是不許進入內場的。”太倉市雙鳳勤之立生態養殖場負責人笑著說。
調研組在養殖場外部走了一圈,一邊聽取養殖場當前生豬存欄和出欄情況,一邊記錄著,也幫著一起想辦法出主意。
“怎么保證外面運來的不是垃圾豬?”在太倉市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場,調研組一行再次發問。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公司派駐檢疫人員21人,配備品質檢驗員7人,堅決不讓一頭病害豬通過我們公司流入市場。”太倉市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場負責人斬釘截鐵地說。
調研組了解到,太倉市建設設計年出欄6.6萬頭的規模豬場,已全面動工建設,計劃于11月竣工并投產。全市將建立健全生豬養殖、經營、運輸、屠宰多環節全方位防控機制,著力保障豬肉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