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炎熱模式開啟,幅員面積134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4.7%的重慶市銅梁區,其野外用火管控也全面進入“臨戰狀態”。
火光閃爍、濃煙滾滾……7月14日,銅梁區土橋鎮發生火情,警報驟響。360度數字云臺迅速捕捉,并第一時間向遠在城區的應急管理局總指揮上報:“土橋河水村發生火情,離巴岳山僅100米。”火情告急!短短30秒內,電腦系統自動篩選最優方案,部署、出動!一支距離火場最近的應急隊伍迅速趕赴現場,并在5分鐘內結束戰斗……
“各位領導、委員們,這是我們引入森林防火智能感知云平臺開展的野外火情應急處置演練,下面進入遠程協商環節。”指揮中心大廳主持人的畫外音響起,與會人員的思緒才被拉了回來,并對這場野外用火管控遠程協商會的前奏報以熱烈掌聲。
“必須給全天候無死角的‘森林衛士’點個贊,真是幫了我們基層工作人員的大忙。”作為一名鎮干部,每年都要參與幾場山火撲救的劉書琴委員直說開了眼界,但也道出了防火隊員能力素質能否跟高科技設備相適配的擔心。
“這個問題需要現身說法。”主持人“一聲令下”,遠在南城街道巴岳山森林防火檢查站的護林員、檢查站工作人員、綜治專干被一一請到鏡頭前,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介紹工作開展情況。巡山宣傳、觀察匯報、分級響應、裝備調配、通信保障……與會人員對護林防火日常工作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區應急局負責人同時表示,雖然目前全區28個鎮街均組建了應急隊伍,建成72個森林防火檢查站并投入使用,但站點工作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下一步加強防火隊伍建設的重點。
如何杜絕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情況發生?秸稈應怎樣處理?從事環保、農業工作的梁必鳳和陳靜兩位委員的觀點不謀而合:“建議將秸稈粉碎肥田,充分將環境保護、培肥地力、藏糧于地和發展循環經濟進行融合發展。”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即刻回應說:“秸稈生態化處理我們正在做,全區基本實現以還田為主的秸稈多途徑綜合利用模式,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高,2019年達到90.13%,在全市處于前列。但宣傳面確實需要擴大。”他們也表態,將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確保露天焚燒行為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制止、第一時間查處。
宣傳、教育、引導,這是當天會場上的高頻詞。“野外用火要抓早,‘村規民約’不能少。”這是來自法律界委員的聲音。
“森林防火的宣傳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宣講安全文明用火知識。”這是教育界委員的呼聲。
“要倡導文明祭祀,黨員干部、政協委員尤其要發揮好模范作用,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群眾。”這是全體與會人員的共識。
“防范勝于救災,我們要銘記森林火災慘痛教訓,做到警鐘長鳴。”談及本次遠程協商會的重要意義,區政協主席嚴永超語重心長:“我們既要控制源頭、做足準備,堅持‘打早打小’,不斷織密森林防火網;又要抓住根本、掌握規律、建立系統,合力打造堅固的防火墻,共護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