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創新需要金融的支撐,不同的金融形態應對著技術創新不同的生命周期和發展階段。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認為,應當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體系,促進金融生態的多樣性,重視和引導風險投資對于初創企業的支持,化解科創企業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的難點,更好的實施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雙循環”中的“卡脖子”技術。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
建言全文:
營造我國金融與科創融合發展的生態環境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科技創新需要金融的支撐,不同的金融形態應對著技術創新不同的生命周期發展階段,應重視和引導風險投資對于初創企業的支持,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促進金融生態的多樣性。科創企業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的難點在于:金融服務多元化、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證券市場國際化、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政策支持的便捷性、精準性有待提高,所以要堅持創新為要、市場至上、制度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通過價格杠桿引導技術、人力、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向最優的地方進行配置,形成緊密型創新企業集群和一體化、現代化要素市場。要更好的實施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雙循環”中的“卡脖子”技術,現就加快我國金融支持科創高質量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建議如下:
(一)完善我國科技立法工作和執法檢查。各地方人大常委會可出臺《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使得科創中心的金融創新和雙創成果轉化政策有法可依。建議國家“十四五”加大創新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推廣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示范市建設經驗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模式,發揮中國科協旗下的210個一級學會專家人才優質資源和央企技術研發能力強、創新意識濃的特點,積極參與服務地方主導產業和科創建設。建設完善融資風險等多元一體的金融支撐體系和構建多目標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科創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的“雙中心聯動”。疏理我國“雙循環”中“卡脖子”技術難題,組織專家研究論證,并建議政府是否可用風險引導基金等支持引導社會投融資,為科創企業建立風險投資、質押貸款、證券化等多元結合的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引導加大社會力量和地方財政科創投入,針對種子前研發、種子期研發、競爭性研發、共性技術研發等在重點行業、關鍵技術領域、關鍵環節的專項政策,引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推動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后勁,富集各方各種科教資源和提高開放協同創新水平。加強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活躍創新創業程度,以產業鏈金融助力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能力提升。擴大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創新金融風險防范的預警性,增加金融服務評估的靈活性,提高科創企業應用金融資源和資本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高效性,有效推進技術轉移和創新商業化。海外金融支持全球客戶中心建設主要依靠政府資金的引導、完善的多層次金融市場、發達的風險投資,保險公司對于高科技企業的保險給予合理避稅設計、退休基金設計。
(二)借鑒國外科技金融的經驗改善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做大科創融資,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引導科創風投公司、科創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和科技銀行創新金融產品,開展債權融資和知識產權專利質押融資,精準對接服務科創企業需求,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通過“靶向”精準培育價值鏈高端門類的企業,引育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各類園區、企業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并形成創新集群的輻射帶動效應。布局未來先導產業,使科創技術發明者、所有者、應用者和資本擁有者能更無縫連接,破解和攻克“卡脖子”技術。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并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向高端價值鏈邁進。支持金融機構助力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努力形成雙創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回報的科創黃金資本鏈,打造“政產學研用金介”聯動的創新創業創造的生態系統和人才發展環境。
(三)建立國家科技銀行,允許科技銀行采取更加市場化的利率水平,建立較為完善的間接融資風險分擔體系,創新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和風險管控制度,推動形成優化科技型企業資本結構的多元利益共同體的“股債結合、投貸聯動、銀團助力”。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合同線上存證及仲裁場景,確保數據真實完整可信。深耕普惠金融,提供更多非接觸式數字化、線上化金融服務,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健全完善創業投融資政策體系,推廣首臺(套)產品及重大技術裝備應用,落實政府采購和貼現支持中小微科技企業政策。推動建立區域性的商標、品牌、專利等動產要素評估市場、建立大數據定價交易規則、制定統一的高端人才研發團隊、創新項目的評估標準、人才市場價格指引和人才定價交易中心。構建良好的科創金融生態圈,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權改革,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擴大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和創新領軍人物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加強高質量科創人才供給,加大科創資金服務支持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法治環境,降低非市場化交易成本,厚植崇尚創新和寬容失敗的多元創新文化氛圍。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協調發展,加快基礎科技應用研究和實際轉化,提升經濟發展科技貢獻率。
(四)建設一批具有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的科技孵化器。建立科研項目投資平臺和項目專家評審平臺,建立高效的基金申請審核平臺,更加重視新型研發機構平臺和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行業研究院所的設立、技術交易平臺的完善,以及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咨詢、信息檢索、評估評價、成果推介、交易經紀、融資擔保等服務的各類中介機構發展。為更多科創型獨角獸種子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支持、技術互訪、飛地孵化等服務。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企業或產業研究院,共享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開放共享度。支持組建跨部門、跨層級的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科創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構建領軍企業幫助平臺,密切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針對成長型企業提供發債、股改、上市等資本市場金融服務,使支持政策和配套服務能夠更精準地向有獨立知識產權、有創新能力、有匠心精神的未來“獨角獸企業”和“瞪羚羊企業”,發揮制度創新的頭雁效應的平臺作用。探索協同創新合作共贏新模式和共建科創特色園區,加快同新基建關聯企業融合和上下游配套,組建緊密型創新企業集群、多層次企業聯盟,加快新的經濟增長。
(五)促進創新設計與科技新技術相融合,盡快建立以創新為中心的設計體系。要增強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動態匹配性,推進接地氣、全方位、立體化的產教科融合發展。推動要素融合、區域融合、產業融合、城鄉融合、軍民融合,激活創新第一生產力。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將工業設計創新納入中國科技創新國家戰略。支持國家設立工業設計研究院,各地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加強工業設計教育、大數據思維訓練、區塊鏈意識培育。創新設計是我國雙創的重要引擎,要加快政、產、學、研、用、介、金等合力推進創新設計,滿足新需求新消費,迎合新基建帶來的創新設計新契機,使萬物互聯時代特征的創新設計成為新時尚,在云計算、云制造、云定制、眾包設計等新型制造業新語景下,以技術產品服務融通全球創新鏈條,謀求全球化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社會創新協同發展,以工業設計提升產品價值、以服務設計促進貿易能力、以國際理念建立中國魅力,讓人人參與創新設計、隨時參與創新設計、隨地參與創新設計、跨界參與創新設計共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升華。避免國企的政治壁壘,引導民企進行海外技術并購,建立多樣離岸創業創新平臺。擴大創新的國際合作,推動技術創新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六)建設更能激發創新活力的富具人文特色的“創新街區”。打造產業多元化布局、均衡化的格局,產業空間與居住空間自然交織、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多元發展、科創園區向科創街區轉變,不斷提高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水平,通過科創達到補鏈延鏈強鏈的目的。以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四生一體”的理念,打造“科創+港產城人生態”深度融合”“五位一體”的科創中心,在政策層面上打造區域科創共同體,使科技企業、研究人員、貨物、資本、信息、數據、技術等要素率先實現自由流動,積極培育產業創新鏈和產業創新生態,加快科創成果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和通訊設施高度發達的5G智慧城市建設,助力提升城市群創新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科創中心,培育創新文化,吸引更多的大學、科研機構集聚,科技研發人才集中。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加緊培育對于核心主導產業,聚焦新興產業技術發展與本地傳統優勢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興需求,并注重整個創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豐富性與匹配度、更新度,聚焦創新鏈優化布局和聚焦高精尖產業組織,使科創中心獲得更高經濟彈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研發機構、產業研究院、國企、跨國公司等聚集區的技術溢出轉化新機制,高效能地提升現有大科學裝置性能開放共享度。加強知識技能、創新資金、創新需求等創新要素供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環境和高度開放的創新環境,支持跨區域、跨國界進行創新合作。
(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走廊。建立海外合格投資者準入制度、退出機制、轉板制度,增加新三板市場港澳同胞、僑胞僑企參與多層次證券市場交易份額,開展海智人才、技術、項目、知識產權的交流合作,完善海智科技合作機制,引導更多海外科創服務中介分支機構入住中國自貿區,運用好科技合作聯合基金和科創產業引導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推進技術研發基地等建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引導風險投資機構吸納具有技術和管理特長的專家顧問為了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資金和管理服務。打造更高標準服務的跨境電商示范平臺和電子商務物流運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