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張前村1200畝土地流轉到位,村集體收益增加了6萬元。張前村由三個自然村合并而來。這一輪土地流轉中矛盾很多。
“咱們不是訂了村規民約嗎?說得很清楚:‘莫欺莫騙好做人,土地流轉拿誠心’。”村里的老黨員馮書章,村民代表蘆榮清、蘆榮貴等人主動上門去做的工作。說起村規民約,翻出老賬冊,下地去丈量,村民們自己就做通了工作。
“過去,遇到問題是村干部自己去做工作。現在,借助區政協打造的微協商平臺,經過廣泛商量制定的村規民約,獲得了村民們的廣泛認同,村民們對不規矩的行為,主動去做工作。”村主任喬紅昇說。
今年以來,姜堰區政協按照省、市政協建好用好“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要求,積極搭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基層“微協商”平臺,將委員深入一線,參與民生實事協商議事活動,助推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其實,張前村之前也有村規民約。由于內容陳舊,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群眾知曉率低;另一方面是村里矛盾數量增多,花樣百出。為此,張前村黨支部決定圍繞“同商共訂村規民約,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專題開展協商議事。在村黨總支審定確定議題后,將協商計劃向全體村民進行了公示。
得知村里要協商,張前村長期在外的村民薛維章主動拿出了自家的院子。村里把院子布置一番,一進門就能看到墻上大大的“和”字。這樣的協商小院在張前村有三個,小院也成了全區微協商一個亮點。
不過,微協商并不是直接就坐進小院里談。協商議事室成員、網格員、群眾代表對全村居民逐一入戶走訪。在走訪基礎上,全村4個網格分別召開網格內協商議事會,匯總老百姓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鎮民政科的指導下,由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共同商議形成了《張前村村規民約》初稿。
日前,“村規民約的修訂”專題協商議事會在村協商小院召開。會上,召集人、村黨總支書記陳夢茹對修訂村規民約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闡述,通報了前期調研情況,宣讀了村規民約初稿內容。
大家對村規民約逐條進行了研究分析,適當進行了修改,最終形成共識,達成了《張前村村規民約》定稿,并形成了《如何利用村規民約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建議書》。村民們紛紛在村規民約上簽字、按手印。
村里趁熱打鐵,在穿村而過的主干道墻面上展示村規民約,同時在全村3座協商小院內張貼公布,吸引來往百姓駐足觀望。村里還專門舉行村規民約修訂專場晚會。
潛移默化中,村規民約內容成了全村百姓的準則和默契。
在農村有協商小院,在社區有協商議事亭,在鎮里有協商小巷,在園區有協商茶吧……如今在姜堰,結合不同地方的特點,各式微協商平臺應運而生。今年以來,全區共開展協商議事活動216場次,推動130多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實現了園區、企業、街道社區、群眾多方受益,和諧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