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數據展廳,感受新科技成果;站在山頂公園眺望異地搬遷扶貧點全貌;與一線扶貧干部促膝談心……貴州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際,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引鳳工程”的一批“小鳳凰”來到貴州。這次從世界各地留學歸來的博士們,感受國家變化,探尋報國之道。這也是致公黨江蘇省委會持續開展幫扶工作的又一行動。
“歡迎大家來貴州發展。我自己是重慶人,到貴州大學工作后,感受到了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支持政策,科研經費很充足。國家有專門的西部計劃,很多是在東部地區申請不到的。”致公黨貴州大學總支部主委、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志凌笑著說。
王志凌的介紹讓“小鳳凰”馬超深有同感。在韓國留學期間,馬超參加了“引鳳工程”的活動,后來落戶貴州理工大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老家東北的馬超適應了貴州的工作生活。“貴州醫藥資源豐富,和我的專業能較好結合。貴州現在機會很多,甚至很多北京的企業都到貴州來找項目、談合作。這里工作不錯,生活也不錯,我希望能在這里好好干。”
考察期間,馬超一路上都笑瞇瞇的,貴州當地居民臉上的笑容,更讓“小鳳凰”們感動。站在畢節市七星關區營盤山體公園俯瞰易地扶貧搬遷點全貌,整齊的樓房映入眼簾。幼兒園、學校配套進小區,扶貧車間也在步行范圍內。致公黨在當地幫扶建立的致福光谷產業園內,聚集多家LED發光產業企業。
“我特別注意到,七星關區依托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打造產業集聚發展平臺,厚植產業土壤,大手筆建設了‘貴州省光技術聯合創新與服務中心’,并將其打造為整個西南地區最大的LED光電實驗室,形成了‘園中園’發展模式。這不僅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優質平臺,保障產業鏈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對加快推進西南地區LED光電產業鏈集群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引鳳工程”落戶博士、南京工業大學講師郭雙霜說。
此行的“引鳳工程”落戶博士大多是第一次到貴州。當地干部群眾致力于脫貧攻堅的行動也感動著他們。感動之余,他們也在想為貴州做點貢獻。“貴州有豐富的農副產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從事設計專業。希望能以設計為媒介,對現有資源進行創造性重組,激活傳統資源的開發,為當地產品提升附加值做貢獻。”“引鳳工程”落戶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陸蔚華表示。
不僅是“小鳳凰”,致公黨員們紛紛投入幫扶事業。致公黨員、淮安市紅光教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紅光已經是多次來貴州,在他的協助下,畢節多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到淮安免費就讀中學。
“一次到畢節,晚上打車回賓館,聊起幫扶的事情。下車的時候,出租車司機說我們是來幫扶的,不能收我們錢。”談起幫扶故事,陳紅光總是有各種感動。“當然,我們肯定會給錢。當時,我就在想一定要更努力投身幫扶事業,有這樣感恩幫扶、心向發展的群眾,怎么會發展不好?”
“小鳳凰”們和陳紅光只是一批批江蘇致公黨人的代表。從上世紀80年代始,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就積極參與畢節地區的幫扶工作。2011年,為響應中央統戰部“同心工程”號召,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出臺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工作計劃,把服務畢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社會服務工作首要任務。10年來,黃因慧、麻建國兩任主委先后多次赴畢節,組織企業家為貴州畢節七星關區海子街鎮、金沙縣沙土鎮捐建“致福工程”培訓點,推動茶葉種植、畜禽養殖等產業扶貧,開展“致福送診”“致福支教”教育、醫療幫扶,實施畢節黔西縣民族鄉鎮貧困小學生一對一幫扶,幫助貧困農戶和少數民族兄弟脫貧致富、增強后勁。江蘇各地致公黨組織、廣大致公黨員通過開展“致公課堂”支教幫扶、組織畢節學生到江蘇就學、投資扶貧等多種方式,助推畢節試驗區全面脫貧、同步小康。
不僅在貴州,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多年來持續參與多個地區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以來,致公黨江蘇省委會每年多次赴四川瀘州圍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等開展宣講政策和提出發展建議,推動江蘇致公黨員企業家到瀘州投資、開展項目合作,并組織專家學者為當地提供產業發展、環境整治、農產品深加工指導,兩地對口合作日益深化。在致公黨中央致瀘合作二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致公黨江蘇省委會代表東部地區省級組織作大會交流發言。2020年初,瀘州市敘永、古藺兩縣分別以第一、第二名退出貧困村序列。
地處武陵山連片貧困區的貴州省銅仁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江蘇省對口幫扶地區,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從2013年開始融入銅仁市幫扶工作。依托江蘇教育資源,致公黨江蘇省委會為鄉村教師舉辦培訓班,為偏遠山村捐建鄉村學校、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和太陽能發電站,捐贈助教資金、教育設施、學習用品等。開展以送診療服務、送基層常用藥、送醫療設備、推動東西部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交流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健康幫扶。推動產業對接、旅游幫扶和文化傳承,開展農村電商培訓。
截至目前,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及各市委會領導班子均連續多年參與民族地區幫扶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各級組織和黨員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1000萬元,積極探索開展產業、教育、醫衛、生態幫扶活動,組織各行各業專家學者、企業家5000余人次開展捐贈、技術幫扶和建言獻策活動,惠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廣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20多個貧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