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動會、評“五星戶”、看表演、跳達體舞……近日,地處小涼山深處的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河鄉椏椏村一片歡騰。彝漢群眾、駐村幫扶干部以及各幫扶單位代表歡聚,共同慶祝彝歷新年、參加移風易俗表彰活動。
楊河鄉位于為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的小涼山腹地。在縣政協聯系幫扶楊河鄉的五個年頭里,全鄉干部群眾在幫扶干部、社會愛心人士鼎力相助之下,上下一心、團結奮斗,攻克了基礎落后、交通不暢、產業薄弱、人居環境“臟亂差”等難題,實現了全鄉254戶1128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峨邊縣委書記譚焰感言:“這些用艱辛努力換來的成績,離不開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苦干實干,更離不開人民政協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多方力量,同心同德、參與奉獻。”
剛剛榮獲了“榮譽鄉民”的縣政協主席巫新華高興地說,楊河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里有了通組公路、彝家新寨、學校醫療……群眾也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人們不僅實現了物質上的脫貧,在精神脫貧上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好風尚、好習慣正逐漸形成。”對此,縣政協委員、縣文化館館長駱雅茜深有感觸。從2016年開始,她就帶著縣文化館的同志們開展文化大篷車鄉村行文藝巡演活動,演出場地從泥巴地上演到了水泥地上,前來觀看演出的群眾也從田坎、土坡上走進了廣場和院壩。
駱雅茜告訴記者,通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倡導鄉親們勤勞致富、鄰里和睦、互相幫助,共同建設幸福美好的新家園。僅今年,他們就已經開展文藝文化活動50余次。
從椏椏村村委會沿著近40度的陡峭山路行駛近20分鐘,在張加村山頂上的一小塊坪壩上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養殖場——“峨邊瓊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自動化蛋雞養殖場。
“這個已投資1000萬元、日均產蛋5噸的養殖場也是我們幫助引進的扶貧企業。”正在此處了解生產情況的縣政協副主席夏仕中介紹,從2019年該企業落戶峨邊以來,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通過租用土地使周邊農戶年平均增收850元以上,每年為村集體經濟產生分紅股金21萬元。公司還聘用12名貧困村民在此務工,人均月工資超過2500元。今年2月至4月疫情期間,全鄉就近就地務工收入便達14萬余元,有效提振了當地群眾脫貧信心。
談及縣政協對企業的幫助,企業負責人范學瓊記憶猶新。今年4月,縣政協幫扶組來調研,專門了解了雞糞的處理情況。建議企業采用生態環保技術將蛋雞糞加工成無味環保的生態有機肥料,優先供應給周邊農戶使用。這一建議不僅得到了范學瓊的贊同,還引起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專門劃撥了5畝土地,建起了雞糞有機生態肥處理站。如今,養殖場產出的有機肥供不應求,不僅增加了企業收入,也讓周邊百姓嘗到了綠色循環種養的甜頭,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
走進高灣村白臘坪彝家新寨,一戶戶藍瓦白墻的新式彝家錯落有致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一盞盞路燈上懸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穿著干凈整潔的老阿媽坐在門口,看著在菜園子里撒歡的小雞,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以前,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通村公路年久失修,人畜飲水時斷時續,生活用電經常不足。白臘坪組大多數農戶還住著竹編房……”說起高灣村脫貧路上的“攔路虎”,村支書曲別拉波不住地搖頭。
2017年,縣政協扶貧干部入駐高灣村,建立了“縣政協脫貧攻堅工作站”,為這個貧窮的山寨帶來了希望。3年后的今天,30多戶貧困戶搬入了漂亮的彝家新寨。通組路、聯戶路、產業路……組成了群眾脫貧奔康的“致富路”;家家戶戶用上了電器,喝上了自來水。2019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493.9元,貧困發生率從33%降為零。
正聊著,一陣清脆的鈴鐺聲伴隨著爽朗的笑聲傳了過來———縣政協副主席尼蘇葉布和脫貧戶惹幾里軍趕著山羊回來了。
惹幾里軍曾是村里最貧窮的幾戶之一,白臘坪彝家新寨修好后,他們一家從山上的竹編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村里面的‘規矩’多得很:每天刷牙洗臉、每晚睡前洗腳;紅白事不大操大辦、不殺牛少殺豬羊……”說起搬進新居的變化,惹幾里軍數也數不完。讓他最開心莫過于尼蘇葉布給他送來了小羊,他決定按“明白人”尼蘇葉布的建議,把羊養大,賣掉,再買小羊……如今,惹幾里軍家里的羊已經有20幾只了。最近他還養起了蜜蜂,種上了“三月竹”,每年的收入已超過5萬元。這不,今年他又被評為了鄉里的“致富星”。
“我認為,這幾年,變化最大的還是我們基層組織的轉變。”楊河鄉黨委書記羅阿有說,在縣政協機關黨支部的指導、帶動下,鄉、村兩級基層組織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著力抓作風轉變,“德古工作法”“親情工作法”“三議群眾工作法”深入人心,成效顯著。
離開楊河鄉時,陽光從云層中灑下,為雄奇險峻的小涼山染上了一層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