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5月17日訊(記者 張寧銳 盧佳靜)十三屆全國政協第49次雙周協商座談會14日在京召開,圍繞“在重點領域加快啟動新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協商議政,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劉忠范參加上述會議并發言。
會后,劉忠范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記者專訪表示,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解決諸多“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抓手,引才聚智、張榜求帥,打造百花齊放、人盡其才的創新型文化環境是成功關鍵。對此劉忠范建議,引入市場化機制,“申請制”和“招聘制”并進,全球范圍公開招聘“掛帥人”競爭上崗,與此同時減少行政主導的過程評估,改變“盯著母雞下蛋”的現行評價機制,破除“一切向錢看”的過度市場化和碎片化激勵機制,倡導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讓更多的心興奮起來想做事,讓更多的人安靜下來能做事。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劉忠范
中國網: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深遠影響我們國家相關領域的發展,我們該如何根除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這塊“心病”?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對解決“卡脖子”問題起到什么作用?
劉忠范:不可否認,在我國高科技產業甚至基礎研究領域,存在著諸多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問題。“卡脖子”技術是熬出來的,需要數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和資源投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解決諸多“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抓手,而引才聚智、張榜求帥,打造百花齊放、人盡其才的創新型文化環境是成功之關鍵。
中國網:人才因素是大家的共識,在引才聚智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劉忠范:要迎難而上,制定更為積極的全球人才戰略,大幅度擴充人才蓄水池。人才計劃不能轉入地下,應實施更加公開透明、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并積極關注重點人群、重點地區,有計劃穩步推進。
中國網:在具體舉措方面,您有什么好建議?
劉忠范:我認為,具體措施包括:第一,打造中國版的“洪堡學者”,例如“長城學者”,吸引大批外國青年學者來華工作;第二,出臺政策,吸引更多華人學者回國工作;第三,啟動“頂級人才”計劃,爭取全球“諾獎級”“馬斯克級”人才。
中國網:我們也出臺了不少人才引進的政策,您認為哪些經驗應當總結,哪些舉措應當調整完善?
劉忠范:我認為,我們要“張榜求帥”,扎實推進“揭榜掛帥”,破除當前流行的“以帽量才”、“求全責備”的選人用人觀念。
針對重大科技專項的高度技術性、學科交叉性、市場導向性等特征,我有幾個建議:一是引入市場化機制,“申請制”和“招聘制”并進,全球范圍公開招聘“掛帥人”,競爭上崗;二是設定不能觸碰的“紅線”,經費使用大膽放權,同時大幅減少行政主導的過程評估,改變“盯著母雞下蛋”的現行評價機制;三是破除“一切向錢看”的過度市場化和碎片化激勵機制,實行薪酬包干制,不與帽子、成果、經費等掛鉤。倡導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讓更多的心興奮起來想做事,讓更多的人安靜下來能做事。
中國網: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您認為,企業和企業家在高科技產業競爭中該如何發揮作用?
劉忠范:是的,應高度重視和尊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人才,補齊創新鏈條的短板,讓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我國過去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成就得益于國家和社會對科學家的尊重和投入,未來三十年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將依賴于企業家和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活力。
我認為,重大科技專項的“掛帥人”不應局限于科學家,應高度重視企業家的參與。優秀的企業家既可能是高端技術專家,又是優秀的組織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沒有企業家的努力,任何技術創新成果都是無法落地的,“卡脖子”問題只有通過企業家的接力才能夠真正解決。科學家“間接”創造生產力,企業家“直接”創造生產力。對此,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像支持科學家那樣,支持企業家開展市場牽引的技術研發工作,填補從實驗室成果到市場化產品的巨大鴻溝;二是大膽改革,轉變觀念,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沒有落地成果的研發投入無人問責,一有產出就出問題”的尷尬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