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千年古都山西大同,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曾擁有自己的高光時刻。但是受體制不順、市場化不足、文化元素注入不夠等因素影響,這座古城的文旅業還沒有真正“火”起來。2月13日,大同市政協委員在市政協全會上呼吁,盡快深化文旅融合,讓這座古城青春再現。
“曾經的輝煌正是大同市的核心歷史文化資產,用它來做好文化旅游這張開放‘名片’顯得尤為重要。”市政協委員曹暉告訴記者,“以文興旅,以文促旅”早已成為文化旅游產業互動并進的常識。大同市可用高端策劃、戰略投資,打好文化牌,為游客提供更多優質的旅游產品,使文化旅游業真正成為拉動大同市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曹暉表示,政府部門可科學制定北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規劃。比如將北魏文化元素植入旅游體驗全程,延伸旅游業鏈條。
“整個古城需要科學的產業規劃,合理的業態布局。比如設置古城運營和管理服務中心,借鑒‘河長制’,統籌規劃,統攬全局。”持相同觀點的市政協委員趙超表示,西安文旅業在體制、機制方面已有成功經驗,值得大同學習借鑒。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近年憑借短視頻平臺爆紅網絡。趙超認為,西安的成功經驗,正好契合大同“開發特色旅游項目,注重多元體驗,讓古城成為全方位展示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的訴求。
除了相似的“文化底蘊豐富”之外,大同更具備的優勢是毗鄰京津冀經濟圈,假日經濟圈會讓后者源源不斷地輸送旅游者,這對做大做強文旅產業,在尋求發展突破上蹚出了一條新路的大同文旅,是一種天然稟賦。
在市政協委員趙世彪看來,大同在資源稟賦上確實與西安一樣,甚至更具“網紅”潛質。這種先天優勢,讓大同在產業轉型上或許會比其他資源型城市“更順一些”。只不過,大同的文化底蘊與西安、蘇州等古城相比,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亟須深度了解和理解本土文化的專業網紅去講述這座古都的故事。
事實上,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大同近幾年也在著重進行產業升級,爭取打破“資源詛咒”。
大同市大力實施文旅振興工程,投資近40億元,建成了潘家園文旅綜合體、神泉古域、萬龍白登山國際滑雪場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了以云岡石窟、北岳恒山、古城、長城為核心景區,以云岡文化旅游節、古都燈會、魏碑書法雙年展為核心品牌,以大同國際美食大會等70余項大型活動為載體的文化旅游品牌,創排《天下大同》《北魏長歌》《熱泉》《云岡樂舞》等22部精品舞臺劇目,以期文旅產業成為該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21年,大同累計接待國內游客364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69.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4%和27.2%。這背后是巨量的就業和消費支撐。僅以住宿為例,大同這個310萬人的城市,就有3000多家住宿經營主體,提供了5萬多間客房。
“不過,古城要想‘火’起來,不僅需要項目資金投入、機制上進行大膽創新,更需要選拔一批有能力、有經驗、懂文旅、懂市場的專業人才組建專業團隊,讓專業的人干專門的事。”趙世彪表示。
委員們認為,在發展古城旅游的過程中,大同需要的是尋求商業與文化平衡點,清理業態空間,修葺完善和規劃建設主題街區、文創產業、文化體驗等項目,解決旅游市場普遍存在的低端供給過剩、高端個性化定制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以文化賦能、業態調整與創新等持續增強古城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