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創新教學方式、探索多元考核,我國高校加快培養基礎文科拔尖學生
護學術志趣 育文科優才(兩會后探落實·基礎學科人才培養④)
核心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有與之匹配的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诖?,教育部遴選建設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各高校也通過探索本碩博一貫制培養,創新跨學科教學方式,實行多元化考核評價,讓更多人文社科的人才得以“養成”。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有與之匹配的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為加快文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教育部等部門在2018年啟動實施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中首次增加了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文科專業類,2019—2021年分3批遴選建設了70個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如何加快培養基礎文科拔尖學生,讓更多人文社科的人才得以涵養、養成?
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的“領跑者”
談及基礎文科的重要性,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涂清云認為:“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基礎性學科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體現,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價值與中國方案的傳播等使命?!?/p>
基于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時代,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需要培養一批未來哲學社會科學家,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為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文科基礎學科拔尖計劃正是定位于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的‘領跑者’?!?/p>
實踐中,多所高校基礎文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傳承人類文明、厚德博學、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等為主要方向。
“現代社會的文明譜系,由思想進步和科技進步兩個原動力共同驅動?!痹谥袊嗣翊髮W副校長胡百精看來:“高精尖的應用型人才,在具備對前沿知識的極高敏銳度和卓越專業技能的同時,需要有對于人與世界、歷史與未來的理解力與判斷力,進而實現科技與文明的平衡共進?!?/p>
文科人才培養與理工科相比,具有慢變量、長周期的特點,哲學社會科學拔尖人才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學習研究和積累沉淀才會出“大家”。為此,不少高校探索本碩博一貫制培養,給予有潛質的學生更多深度學習、靜心研究的機會。
山東大學“尼山學堂”面向文、理、工、醫全體在校學生招生,采用“1+3+3”本碩貫通培養模式,本科階段不分專業,學生可在哲學、文學、歷史學3個專業中任選一個畢業,碩士則根據主修方向,頒發相應碩士學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構建拔尖學生的“書院—學院”雙體系培育機制,以專區化、導師制、研究型、前沿性、國際化、實踐性為特色,完善拔尖學生的遴選—考核—跟蹤—支持—退出機制。
“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創新,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把握,都離不開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發展。讓這些學科吸引最優秀的人才,產出創新性的成果,是大學特別是一流大學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認為。
鼓勵寬口徑和厚基礎的學習方式
“第一節課,哲學社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和文學院的3名教師同時出現在教室,介紹了這學期我們要研讀的《論語》和《孟子》,讓我領略到了哲學、歷史和文學學科對問題的認知和思考方式?!睘榕囵B基礎文科拔尖人才,蘭州大學成立萃英學院,不同專業學生可通過選拔進入該學院。學院2019級人文萃英班學生溫鑫上完第一節課后,對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印象深刻。
博古通今、中西匯通,具備厚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是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實施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要鼓勵“寬口徑”“厚基礎”,充分挖掘各專業基礎科學、基礎理論的源泉和源頭作用。
為此,華東師范大學在文史哲學科專業領域內,通過虛擬教研室搭建跨學科課程群。面向全校學生搭建“金字塔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課程群位于“塔尖”,旨在讓學生跨越學科界限,引導交叉融合;山東大學構建“考古+”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集通識課、學科基礎平臺課、專業課、實踐教學于一體的多樣化課程體系。
發掘與呵護學生的學術志趣同樣至關重要,在彭剛看來,在文科基礎拔尖學生培養中,首先要發掘、培養和堅定學生的學術志趣,讓學生對自己的學術發展有自我期許,志存高遠。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致力于通過教學內容及方法上的創新,滿足拔尖學生的學習“胃口”。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則致力于打通“拔尖計劃”選拔前后的培養路徑,將拔尖人才培養貫穿于優質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中,引導有志于學術探索的學生,在完成專業基礎學習之后,于拔尖訓練階段獲得更大的自由選課空間,以開展個性化、研究性的學習與訓練。
需要長周期的養成與科學的評價
時代的發展,對于基礎文科拔尖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胡百精認為:“交叉培養是以問題為牽引的,由問題出發,來構建知識地圖,進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p>
為此,北京大學實施“未名學者計劃”,推動基礎學科與跨學科人才培養領跑式發展;清華大學“清華學堂培養計劃”于2021年增設哲學班,瞄準人類知識版圖大變動的時代背景,采取“哲學+X”的培養模式,打造多個前沿學科之間多元互通的培養平臺;中國人民大學結合時代創新需要,以“哲學+”和“跨學科”為抓手,突破學科分隔,革新傳統教學,依托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培育貫通3學科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交叉和融合,勢必要突破此前教學管理的傳統機制,各院系協調合作非常關鍵,涉及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教師配備、教學資源建設和使用、經費保障、教學管理等。“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背景,當教師的學術素養和人格魅力和諧交織于課堂,學生求知的渴望才會被激發?!奔执髮W教授孫正聿說。
采訪中,多位高校負責人提到:人文社科人才的培養是需要“養”的,需要長周期,需要有大體量的資料、多次數的社會實踐,更需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長周期的培養、科學的評價。
評價直接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助于推動原始創新。在一些學者看來,近些年來,高校常偏重于科學研究的實用性、時效性。在這樣的發展思路下,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研究往往顯得有些“吃虧”,出現了動力不足的問題。
為改變這一境況,南開大學設立“南開大學文科發展基金”,每年將籌集1000萬元經費,為人文社科發展“夯基搭臺”。校內即可申請、不論職稱資歷、項目類型多樣、結項評價不再“唯論文”導向、項目人員費占比60%……一系列措施用于資助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基礎性、前瞻性、前沿性、原創性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與國家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密切相關的應用對策研究。
項目結項實行多元化考核,“人文社會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且各學科也存在較大差異,難以用統一的評價標準進行考核。這一分類評價的做法體現了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重視?!眹鴦赵簩W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學功評價。
“人文社會科學如果太多地注重時效,就會導致過分注重對資料的整理、對熱點的跟隨。人文社科學者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史料的整理匯編,更要努力構建創新中國話語體系。一些人文學科的基礎研究,可能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沒有所謂的時效,但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所要擔當的。”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談道。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