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感拉滿”“屏幕里有我的青春”……最近,一場場線上演唱會刷屏,一首首“回憶殺”歌曲,在不同世代觀眾心中激起青春的回憶,音樂以一種新的方式,刷新著視聽直播的觀看紀錄。
線上演播活動的出圈爆火,是文化數字化蓬勃發展的生動一角。近些年,不管是線上“云游”打破時空界限,讓人從華燈初上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一鍵“穿梭”至人聲鼎沸的重慶洪崖洞;還是舞蹈《只此青綠》通過創造性表達和新媒體傳播,盡顯“青綠千載,山河無垠”之美,都展現出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所帶來的無限可能。
通過數字化技術創造的“任意門”,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奇妙多彩的打開方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有了動力十足的新引擎。頻頻出圈的文化現象背后,是徐徐展開的文化數字化發展新圖景: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被構建,一件件沉寂許久的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被感受、被觸摸。
勾欄瓦舍,巷陌路口,街邊的川字酒旗迎風飛舞,涼棚下的小販正在叫賣可口飲品“香飲子”……在數字技術的精彩還原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讓人如臨其境,北宋東京汴梁的市井風情和人間百態盡收眼底。從商業觀察到社會學分析,從城市規劃到風俗文化,在這樣的沉浸式觀賞中,每個人都能從這部北宋社會“百科全書”中“取一瓢飲”,饒有趣味地展開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漫游。除了打造數字化場景,云端展覽、數字圖書館、全息互動投影等應用方式,也不斷拓寬著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喚起更多年輕人的文化基因。
含英咀華,其樂無窮。文化傳承是具體的,有了更加充分的文化“自知”,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會更有底氣。在文化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中華文化得以全景式呈現,也為全民共享創造了更多可能。優質的數字文化產品不僅引領著青年的文化消費,也堅定我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新場景,新消費,新體驗。數字技術在內容建設、展示方式、傳播途徑和交互手段等方面帶來的改變,營造著文化消費新場景,創造著文化消費新體驗。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形式上的簡單改變,更有內在邏輯的深刻變革。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由中國青年報社推出的17個小時大型直播——“青春云游記”,就展現出文旅體驗轉型升級的多重可能。17小時內,5000年前的良渚、4000年前的陶寺、3000年前的三星堆、2000年前的茂陵等依次映入眼簾,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縱覽祖國的千山萬水、人文盛景。考古學者許宏等專家帶來的直播課,更是讓這場“青春云游”的文化含量滿滿。在這里,觀眾不止于浮光掠影的觀看,不止于簡單的抵達,更能在打破時空界限的體驗中享受神游樂趣,在專業“助攻”下展開文化和歷史哲思。
從5月30日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六一”國際兒童節,中國青年報社在全媒體平臺連續3天推出“奮斗正青春 科技向未來”大型可視化直播活動:科學的奇妙之旅從青春元宇宙之家啟航,在夏夜的童心暢想中落下帷幕。打通院士、青年科學家、中外青年、少年兒童等群體,用多種融媒體形式,弘揚科學精神,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近600萬人次觀看了直播,相關話題閱讀量第一天就突破1億多,中青報“可視化”改革再創新績。
諸多實踐證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數字化戰略大有可為。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移動網絡用戶60%以上的“沖浪”時間都分配給了數字文化消費,“云上生活”逐漸成為文化消費的主戰場。富有創造性、敏銳性,不斷打破陳規、彰顯個性的青年,無疑是這場文化變革的推動者和主力軍。
在網絡視聽、數據庫出版、線上直播等新業態中,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正以“年輕”的新面孔出現,拓展著文化產業的邊界,也讓文化消費變得“皆有可能”。借助區塊鏈技術,作為藝術收藏的新形式,秦陵博物院的數字藏品銅馬車、舞劇《只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等文創產品,備受年輕人追捧。中國青年報社也在不斷進行文化數字化融入青年、服務青年的探索,6月6日,中國青年報社數字藏品平臺——“豹豹青春宇宙”正式上線,首款數字藏品“航天青年數字徽章”隨之發售,《青春宇宙公開課》同時開講。我們希望,這一次“火箭”與“青年”的碰撞,帶給你的不只是一枚小小的數字藏品或者一堂公開課,而是一場數字科技時代的開拓創新之旅。
來吧,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成為一個“航天青年”;在數字文化產業的“新藍海”中做一個開拓者、創造者。未來已來,期待年輕人飽含熱愛、夢想和勇氣,開啟無限探索的青春征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