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每當唱響《我為祖國獻石油》這首歌,就能感受到石油人的青春熱血和豪邁氣概。在陜甘寧革命老區,這首歌唱了半個多世紀,見證著一代代石油人揮灑的青春和汗水。
上世紀70年代,國家提出“要大上人馬,加快勘探步伐,在西北老區建設大油田”的號召,兩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人組成的石油大軍浩浩蕩蕩“跑步上隴東”,拉開了長慶隴東石油會戰的大幕。
長慶油田的開發非常艱難。這是一個典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三低”油氣田,特點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含油的巖石堅硬致密,被稱為“磨刀石”。“要從這樣的石頭里打出油來,真的是干毛巾里擠水,石頭縫里榨油。”長慶油田公司油氣工藝研究院院長張礦生說。
油田要發展,產量要上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攻克一個個難題。多少年來,一茬又一茬油田青年敢闖敢試,爭當創新創效生力軍,千余項青年自主創新成果落地油田,助推油田高質量發展。
在長慶油田,“未來已來”青年創新論壇由長慶油田團委主辦,是青年續寫創新精神、展示創新成果的平臺,已有500余名青年分享過自己的創新故事。在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青年員工王繼鵬就是青年論壇走出的明星選手。
為解決柱塞氣井故障率高的問題,王繼鵬自學3D建模,自費開展相關實驗,利用3D打印技術研發渦流式泄壓管。在經歷了6次240根樣品的反復試驗后,“渦流式泄壓管”在全廠定型推廣,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400元的成本,每年可增產天然氣1300萬方,實現經濟創效600萬元”。
“智能化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王繼鵬還聚焦導致師傅們吃苦流汗、重復工作的問題,發明了智能注醇調解分配器,使大班員工免受冬季調泵之苦,為技術員解溶液浪費之困。近年來,王繼鵬領銜的技術尖刀組創新成果突出,成了長慶油田靖邊氣田閃耀的“創新之星”。
多年來,長慶油田各作業單位大力創建“青年創新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形成了“青年創新工作室+專業技術創新”“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操作革新”兩種運行機制,為廣大青年施展聰明才智提供良好環境。同時,研究制定了青年創新創效現場調研、意見征集、技術革新、成果應用、品牌推廣、產權保護6項工作制度流程,極大激發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青年人才創新創效的潛力和熱情。
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石油勞動模范、長慶油田第四采油廠青年員工魏誠是該廠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近年來,他立足一線崗位解決生產難題,積極帶領團隊開展技能攻關和技改革新,先后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4項。2018年,由他參與研發的“回注井井底隔離裝置”,解決了井筒惡性腐蝕的問題,為企業生產累計創效上千萬元。
“扶上馬、送一程”是長慶油田采油十廠構建人才梯隊、發揚獎掖后學的優良傳統。多年來,該廠積極開展“青”字號品牌創建、“號、手、崗”等創建活動,持續加強青年人才實踐鍛煉,給優秀青年派任務、壓擔子。日前,采油十廠發布的2021年度優秀科技、管理創新成果及論文中,92%出自青年員工之手。
自開發以來,長慶油田以先進性和實用性為主線持續開展技術攻關,青年職工積極響應,全面參與科研創新,一個個技術難題迎刃而解,長慶油田迎來了快速發展。目前,長慶油田在陜甘寧盆地及周邊地區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已累計發現48個油氣田,年產油氣當量相當于國內年產油氣總量的六分之一,建成了年產超過6000萬噸的中國第一大油氣田。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長慶油田所在的陜甘寧革命老區地下油氣資源豐富,地表卻貧瘠荒涼。這里也曾經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屬我國西北內陸典型的“老、少、窮”地區。長慶油田不會忘記,老區人民像支援紅軍那樣支援“石油會戰”,像對待親人一樣歡迎石油工人。在隴東油區開發建設過程中,長慶油田積極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助力老區發展。
建成國內第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催生出一大批現代工業集群,陜北、內蒙古區域石油煉化、天然氣制醇制烴、CNG加工、燃氣發電蓬勃崛起;隨著隴東千萬噸原油生產基地建成,石油煉化擴能和天然氣市場的拓展,正在形成千億元規模的能源基地,慶陽革命老區90%以上的工業GDP來自油氣產業鏈。
長慶油田帶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自2008年以來,油田每年投入500億元,組織國內最大規模油氣產能會戰,支持和帶動當地油氣鉆井、試油、修井、地面工程建設等民營油服企業發展。另有6000余家民營企業長期為油氣勘探開發提供服務,拉動近百萬人就業。
心系民生福祉,長慶油田還與地方政府聯手推進“一村一戶一策”和“三年幫扶計劃”,大力實施道路共建、飲水工程、碳匯林建設等項目,在定點扶貧村投入資金超過8000萬元,實施養殖、電商等幫扶項目上百個。油田駐村書記吃住在村、工作到戶,用心用情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幫助甘肅環縣、鎮原、合水等地53個貧困村、1167戶貧困家庭摘下“窮帽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