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機,來電顯示是一年級研究生打來的,接通后卻是一位女性的聲音,我本能地心里一緊。對方聲稱是校醫院的,我的研究生發病了,需要一位有心理學常識的人陪伴,或者找一位他信任的同學去安慰。
在不到半年時間,我已經第三次接到校醫的電話了,第一次感覺很意外,第二次、第三次只覺得揪心。專科醫院住了40天,西藥天天吃,學校的心理咨詢室也去過了,還有師兄師姐不時安慰,該研究生也有走出心理疾病的內生動力,但病情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做教師近30年,擔任班主任工作24年,遇到形形色色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深知,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童年,在原生家庭,這位研究生也如此。幼兒階段,他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嗜酒,性子非常急,為人粗暴,對孫子手打腳踢是常事。后來隨父母到上海生活,被房東孩子欺負,受本地孩子嘲笑奚落。父母對兒子的處境沒有同理心,反而責怪他沒有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父親好賭博,母親不能阻止,只能不斷地數落埋怨,家庭生活沒有溫暖。母親把對丈夫的失望投射到兒子身上,生怕兒子不成器,以后走父親的老路,于是對兒子過分苛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耳提面命”,卻不知道她宣泄的只是不良情緒。做母親的對自己的情緒問題渾然不覺,不知道已經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甚至還覺得自己是當代孟母,豈不可悲!
孩子的不良情緒一天天累積,找不到發泄渠道,只能通過讀書學習去消解母親的焦慮。所以他不僅拖著病體考上了本科,還考上了研究生,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更成了母親的驕傲。
讀研后,繃緊的精神之弦松弛下來,發現自己融入不了同齡人的圈子,適應不了研究生階段的快節奏,每天讀書、思考、寫作的生活使他疲于奔命,精神壓力一天天增大。加之長期離群索居導致性格孤僻,沒有愛好,沒有朋友,找不到傾訴對象,更無從宣泄,發病當然無法避免。
我曾經與其他學校的研究生導師聊過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也反映,一年級研究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占比較高,有的專業甚至超過四分之一。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自殘、輕生,搞得導師們日夜驚心。部分導師私下建議,研究生面試時,要進行心理評估,可這涉及法律和錄取公平問題,不能貿然進行。
處于焦慮狀態的學生,也要更多地關注心理問題。比如,讀一些心理學著作,上一些心理輔導課程,找心理師咨詢。利用漫長的暑假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再以這些愛好為橋梁,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活動多聚會。如果條件許可,要出去看看,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借此陶冶情操,頤養身心。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營造和諧舒心的家庭氛圍,那就再好不過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