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強“保護傳承體系日趨完善,代表性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理論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非遺理念不斷融入鄉村振興和旅游業發展,非遺當代價值日益彰顯。”
“對非遺經濟價值的重視程度遠高于文化價值,導致‘非遺+’往往變為‘+非遺’,出現量化指標一刀切、衍生品與非遺混為一談、只重產品不重歷史文化內涵等現象。”
日前,陜西省政協圍繞“延續歷史文脈 連接現代生活 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與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一起進行協商交流。
結合從去年一直延續至今年的調研情況,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高山介紹說,陜西省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高山表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關鍵是要堅持經典文脈傳承,突出中式農耕文明的“文化底色”。深入挖掘并展示農業文明瑰寶及其內含的精神價值,充分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實現“數字化”非遺傳承農耕文明,振興鄉村文化事業;豐富與農耕相關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實現農耕元素的“形在”和“魂留”。
“要正確處理好非遺保護、利用、發展三者間的關系,保護在于利用,利用在于傳承,傳承才能發展。”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王建領還有個特殊身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民諺”傳承人,他也認同非遺“魂留”的觀點,“非遺項目不同于標本,創新利用讓其活起來、動起來、亮起來,是非遺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同時,他指出,非遺傳承發展,既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各自為戰;又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非遺工作要開創新局面,必須選中優勢項目、優勢項目中再打造精品項目、知名品牌,立點、延線、擴面,發揮重點示范引領作用。
如何讓非遺項目更緊密地融入現代生活,省政協委員、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尚飛林建議,除了做好頂層設計外,還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完全的梳理,按照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是否能夠相適應、人民群眾是否需要等方面制定等級、分類管理。“如陜北民歌,是需要傳承發展的,那么就按照這個方向要求。而有些與我們的生活離得太遠的非遺項目,保護起來就可以了,沒必要再花大力氣去推廣發展。這樣既能減少非遺保護的投入成本,也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同樣聚焦于連接現代生活,民進陜西省委會參政議政部部長吳巧月建議,要挖掘非遺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延續優秀文化基因和元素,創作優秀題材、作品、劇目;洞察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核心需求,與時俱進,數字賦能,轉化發展研創文化精品;同時要打造品牌,如土織布技藝產業、麥秸畫傳承、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等,讓非遺以優秀物質和精神產品供給,滿足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的形式“活”在當下。
“我叫田孝梨,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西安鼓樂’南集賢西村鼓樂社的負責人,很榮幸到省政協參加座談會。”田孝梨懇切地說,“因鼓樂社是民間自發組織,傳承鼓樂是責任、是義務,同時也需要生活,需要養家,這個問題已成為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們傳習所建成已10年,每逢夏季大雨時,常常漏雨進水,線路斷電等問題屢有發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的記憶遺產,它的最大特點是文化的活態性,而活態性是通過文化的傳承者體現出來的,沒有了傳承人,非遺也就消亡了。”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修建橋,痛心于當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普遍存在的年齡老化、生活境遇艱難的狀況,呼吁要盡快全面展開對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場所的搶救性保護和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
“回望歷史,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非遺正是蘊涵其中、極為重要的原始能量。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遺存,是我們每一代人應當做的難而正確的事。”高山的話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