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海瑾 “這個古寨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間的‘調北征南’時期,是一個比較原始的村寨了。”
“現在古寨有多少人居住呢?”
“218戶,813人。都是布依族。”
“統計過有多少棟樓嗎?”
“147棟吊腳樓。其中,核心區48棟掩藏在360多棵古榕樹之下,非常美。”
7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新成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以“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為主題到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布依古寨調研。這是調研組成員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教科衛體與文化文史學習委工作人員羅松的一段對話。
甫一下車,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棵棵參天古榕將寨門團團包圍,陽光穿過古榕映留在青石板臺階上片片斑駁樹影。拾級而上,一棵巨大的黃葛樹出現在眼前,它生機盎然且遒勁古老的枝葉為到來的人們遮陰避涼,訴說著悠遠的故事。
跟隨羅松的指引,穿過一條條巷道,委員們不停駐足欣賞那具有布依特色的干欄式吊腳樓。
“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這些古建筑也頗具神秘感,有特色。”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呂世光邊走邊贊嘆。
“據說他們這個古寨的房屋是按九宮八卦形排列,巷道也環環相扣但道道相通,不熟悉的人來這里確實像走進了迷宮。”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也感嘆道。
“經常回來嗎?”
“我就住這里。我是這里土生土長的,在這個地方習慣了,不想出去了。”
委員們走到一座老屋前,與在門口做織繡手工的73歲老人韋世琴及其家人們聊了起來。
“你在這里住著,誰照顧你?”
“我的身體還很棒的,沒事的。我的小孩住在縣城,每個周末都會回來。”老太太邊說邊笑,洋溢著幸福。
“你的生活來源從哪里來?”
“政府有補貼;我的孩子每個月還會給一些,買米是吃不完的。”說完又是一陣爽朗的笑聲,委員們也被老太太的笑聲所感染。
“你平時燒飯用什么?”
“冷天用柴,順便取暖;熱天用電,電爐子方便。”
“這挺好,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
駐足良久,告別老屋前的老人,委員們一路前行,身后傳來老人們的歌聲,悠揚婉轉,響徹古寨……
據介紹,她們唱的是布依八音。布依八音,又叫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因用牛角胡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被譽為“聲音的活化石”。2006年5月,布依族八音坐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南龍布依古寨就是“八音坐唱”的發源地。
“有人,有音,有生活,有情懷,古寨才會有生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說道。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已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對古寨的整體修繕和功能完善。
“大多數傳統村落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通過政府主導、村民參與,才能提升傳統村落的使用功能。”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對此有很深的感觸。20多年前他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主持工作時,就規劃出版了一套《中國古村落》圖書,他認為,現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是為了讓我們的后代記得起曾經的裊裊炊煙和淡淡鄉愁。
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首映說:“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保持鄉愁和歷史記憶、保留傳統精髓和風貌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統村落,使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更有底蘊,使中華民族大融合更有基礎,是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的重要紐帶,意義重大、價值重大。”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和豐厚的地理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保留下來的最大遺產。貴州省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講好少數民族的文化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傳統村落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新聞聯播部主播、播音指導海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傳統村落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相結合,才能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一路上,調研組成員一邊回味著古寨那令人陶醉的場景,一邊熱烈討論著、思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