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五年工作總結
十三屆全國政協以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在全國政協黨組、常委會和主席會議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會中共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圍繞中共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人口發展、能源革命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各項職能,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取得豐碩履職成果,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氣象、新作為。
主要工作情況
■ 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把牢委員會履職正確政治方向
強化思想理論武裝。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建立委員會政治理論學習制度,開展分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42次、委員會集體學習17次、線上讀書學習100余次,引導委員會和農工黨、總工會、婦聯界別委員以及辦公室工作人員“兩支隊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等。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第一時間組織委員們開展一系列學習宣傳貫徹活動,使大家切實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扎實開展集中教育活動。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堅持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采取委員自學、集體交流、專家輔導、實地觀摩等多種方式,結合視察調研活動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引導委員積極投身“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爭取更大光榮”主題活動,累計為民辦實事百余件。通過實地調研推動利用地熱保障河北數十萬群眾取暖過冬、廈門東坪山生態敏感區違建整治和發展提升等問題的解決,展現深切的為民情懷。
深入學習貫徹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專委會工作實際,逐條逐項對標對表制定3方面14項具體落實措施,明確時間表、施工圖。按照全國政協黨組統一要求,認真開展貫徹落實情況“回頭看”。
■ 聚焦重大問題協商議政,積極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
緊扣“國之大者”開展重點協商。開創性承辦“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專題議政性常委會,召開各類座談研討會16場、征求意見50余人次,高質量完成專題設置工作。精心辦好“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科學精準設置專題,召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為辦好常委會會議開展“預熱研討”和“前置協商”;與浙江、貴州、青海省政協開展聯動協商,發揮政協組織整體協商效能。高質量承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專題協商會,采取“分組討論+全體會議”方式,組織42名委員、專家學者和基層代表提出意見建議,10個部門負責同志到會互動交流,近百位全國和地方政協委員參會,最大限度提高協商深度和廣度, “打破托育行業從業天花板”等多項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
聚焦“小切口”開展精準協商。精心承辦“推動落實‘以水定需’”“加快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等8場雙周協商座談會,以及“全民義務植樹行動的優化提升”等3場遠程協商會,創新探索“現場直播”方式提升手機連線環節的現場感和感染力,會議提出的多項意見建議,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或被有關部委采納,資政的“含金量”、建言的“靶向性”進一步提升。2021年兩會后組織召開全國政協首場專家協商會,邀請委員、專家、部門負責同志等,圍繞“進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及相關措施”議題開展兩輪內部協商,有效助推中央相關政策的出臺。2022年先后舉辦“在雙碳目標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有效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實”2場小范圍、深層次的專家協商會,為推動國家相關工作落實提供決策參考。
精心組織開展多樣化調研視察考察活動。組織開展“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力支撐雄安新區發展”“統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33項專題調研,以及“新時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等4項黨外委員專題視察。注重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強化委員主體作用,注重妥善應對疫情變化影響,形成一批觀點鮮明、有分量、可操作的意見建議。支持和服務委員開展自主調研50余次,形成多份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社情民意信息和重點提案。圍繞“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等5項長期關注問題,持續跟蹤研究,為相關部委推動工作不斷提供決策參考。圍繞“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組織團組開展出訪調研;圍繞“發展高質量的社區養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路徑和經驗”與國外專家學者開展視頻調研座談,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 開展長效民主監督,探索多層次協商機制
牢牢把握政協協商式監督定位。將民主監督列入各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先后組織開展“深入落實河長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民主監督性調研。2021年起,將加強黑土地保護作為“十四五”期間專項民主監督議題,兩年來組織委員先后深入黑龍江、吉林兩省20多個市縣,走進村鎮農戶、田間地頭等30多個一線調研點看現場、察實情,綜合采取走訪部委、課題研究、專家座談、省區政協區域協商等方式創新民主監督形式,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監督意見,相關意見建議被有關部委采納,有力助推了黑土地保護工作開展。
創設流域、區域協商新機制。推動設立沿黃9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長江經濟帶11省市政協“共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共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研討會兩大流域協商機制,每年圍繞特定主題,協調推動各省級政協、相關國家部委開展協商座談,形成聯名提案等會議成果,有效助推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建立黑吉遼蒙4省區政協黑土地保護利用協商平臺;積極支持赤水河流域、環洞庭湖、京津冀、環秦嶺等流域和區域協商活動,形成覆蓋27個省區市的8大流域區域協商機制品牌,得到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充分肯定。
積極開展提案督辦協商。對22件全國政協重點提案開展督辦,有效助推提案所提意見建議發揮積極作用。2021年,圍繞“加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適應”議題,首次在提案辦理單位召開全國政協主席重點提案督辦協商會,進一步豐富了政協協商民主實踐。
深入開展對口協商和聯動協商。圍繞“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等主題,辦好五屆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部委同志在對口協商平臺上深入協商交流。與有關部委、民主黨派中央等開展聯動協商,會同國家林草局在新起點持續推進關注森林活動;聯合舉辦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中國生態競爭力峰會等協商會議,形成聯動協商議政合力,有效拓展專委會協商議政成效。
■ 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
加強政協委員思想政治引領。組織召開16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125人次作口頭發言,231人次作書面發言,使廣大委員學出政治堅定、學出責任擔當、學出能力水平。辦好3場全國政協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增進委員對國家政策和有關問題的理解認同。委員會分黨組成員完成與農工黨、總工會、婦聯界別101名黨外委員談心談話全覆蓋。
發揮委員在凝聚共識中的積極作用。組織50余名委員采取錄制“委員說”短視頻、在新聞媒體刊發署名文章、參與委員講堂和重大專項工作委員宣講團等多種方式,深入界別群眾精準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新時代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緊扣重要時間節點面向社會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后,組織委員赴北京市農工黨基層支部開展宣講,與界別群眾深入座談交流;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組織委員結合工作實際宣講大會精神,努力引導社會各界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二十大精神上來。
精心組織開展委員讀書活動。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重點業務工作,組織開展10期委員讀書活動,共有600余名委員在讀書群發言2萬多條、170萬字,把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史學習教育貫穿始終。交流讀書體會的同時,更注重對一些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推進委員讀書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組織委員赴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海淀區石油大院、金風集團等地開展線下讀書活動,舉辦“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等專題讀書講座,為200余名界別群眾闡釋書籍精華、分享讀書體會。
■ 加強委員會自身建設,為做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強化委員會分黨組政治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和分黨組成員雙重組織生活制度,赴香山革命紀念館等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5次,組織專題黨課8次。分黨組成員講團結、重協作,堅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召開會議集體研究重大工作事項。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日常廉政教育提醒,每次赴地方調研前都要求辦公室向地方發出書面提醒,調研中充分發揮臨時黨支部作用。健全完善委員會各項制度,修訂專委會工作指南,建立14項制度機制,不斷提升委員會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打造過硬委員隊伍。教育引導委員強化責任擔當,督促辦公室做好日常聯系服務保障工作,助力完成好“委員作業”。本屆以來,委員會和三個界別委員參加專委會履職活動達100%,姜大明、谷樹忠、李朋德、賀丹、潘碧靈、李原園6名委員獲評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楊佳委員獲評優秀履職提名獎,王培安、劉雅鳴等14名委員獲得全國政協優秀提案表彰。
注重辦公室隊伍建設。指導辦公室始終把講政治作為第一位要求,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關心幫助。不斷優化辦公室干部隊伍結構,每年召開座談會聽取訴求和建議,多方為辦公室同志學習培訓創造條件。2021年7月辦公室黨支部被評為全國政協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
增設環境資源界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針對長期困擾委員會工作開展無界別依托的問題,本屆初委員會分黨組即向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匯報。2020年9月,經全國政協主席會議批準,新增補43名委員進入委員會,為增設界別工作打下基礎;配合全國政協辦公廳積極開展增設界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出增設環境資源界的意見建議。據了解,目前31個省區市政協都增設了環境資源界。
■ 與地方政協密切協作,形成整體工作合力
緊密溝通聯系。先后召開3次全國暨地方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工作座談會,圍繞做好工作開展系統培訓、協商研討,搭建平臺推動全國與地方、地方與地方間密切交流。召開全國暨地方政協人資環委辦公室工作會議,通報年度工作計劃,聽取意見建議。全國政協人資環委辦公室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加強與地方政協日常聯絡溝通,協作配合。
聯動協商議政。在牽頭承辦的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上,與3個省份開展聯動協商。在全國政協人資環委5年開展的37項專題調研視察中,實地所到省份29個、64次,有10個省份去過3次以上,其中浙江去過5次;與10個省份開展協同調研11次,得到各地積極配合有力支持。在流域區域協商活動中,13個省份牽頭承辦了會議。在持續開展關注森林活動中,有力推動該活動省級組織機構建設,從最初的10個到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這些方面,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系統上下密切協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共同學習提高。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及時向各省區市政協人資環委推送中央有關最新精神、傳達全國政協黨組有關要求,邀請各地參加網絡視頻會議,帶動大家共同學習。在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中,有5個省市積極參與,帶頭領學導讀,為推動書香政協、學習型社會建設貢獻了力量。各省區市政協人資環委在積極探索履職服務的形式和方法上,有創新、有發展、有成效,積累了重要經驗,非常值得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學習和借鑒。
工作體會
五年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堅持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形成了一些加強和改進工作的認識和體會:
一、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更是做好專委會工作的政治引領。做好新時代政協人資環委工作,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自覺地服從并不折不扣地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決執行政協黨組的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意識,堅持委員會一切工作都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一切重要活動都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進行,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委員會工作正確政治方向。
二、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專門協商機構綜合承載政協性質定位,是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職能定位的新內涵。必須主動把政協專委會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統籌謀劃,始終聚焦“國之大者”和民之關切,真正做到黨和國家人口資源環境工作重心在哪里,專委會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力量就匯聚到哪里,作用就發揮到哪里。要堅決落實黨的二十大對人民政協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探索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進一步深化對政協專委會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獨特優勢作用。
三、充分發揮“兩支隊伍”重要作用。政協委員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主體,是委員會履職的重要依托。要切實加強委員隊伍建設,堅持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委員、緊緊依靠委員、精心組織委員、熱情服務委員,為委員履職更好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充分激發委員履職熱情,提高委員履職能力,引導委員始終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自覺肩負起政協制度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的政治責任。辦公室工作人員是服務委員會履職的重要力量。要指導好辦公室不斷加強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為委員會工作、委員履職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下一屆政協將設立環境資源界,這是我們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委員會工作有了堅實依托和重要抓手,我們更要用好界別委員的力量,發揮好界別優勢,推動人資環委工作再上新臺階。
四、重視提升政協人資環委系統的整體工作效能。一直以來,在政協人資環委系統中,地方政協人資環委是一支重要力量。積極依托地方政協支持,密切與地方政協協作,是全國政協人資環委開展工作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本屆政協以來,全國各級政協的聯系與合作更經常更緊密了,大家及時溝通工作信息,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形成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系統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發揚上下協同作戰、相互取長補短的優勢,密切各級政協聯系,加強履職工作聯動,搭建機制性交流平臺,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制度整體優勢,共同為推進新時代政協人資環委工作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描繪了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宏偉藍圖。人資環委將把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委員會下一步履職的重要政治任務,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做好新征程上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不斷加強委員會自身建設,引導委員會和環境資源界委員,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協商議政,開展民主監督,廣泛凝聚共識,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