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2點多,“砰”一聲響,打破了從美國底特律飛往上海的一趟航班機艙里的安靜。機艙里的燈突然全部打開,機組緊急呼叫機上有沒有醫護人員——有人暈倒了,急需幫助。
周鵬在飛機上為患者診治
“我是心臟科醫生,不要慌,大家請聽我的!”北京明德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周鵬剛剛參加完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第72屆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正搭乘該趟航班回國。
周鵬立即起身,發現距離座位三四排的地方已經被人群圍住。周鵬透過縫隙,看到一名六七十歲的男子倒在地上,血從他的臉上淌了下來。一名乘務員正在嘗試急救,病人的妻子在一旁頻頻呼喚他。
聽到周鵬的聲音,人群安靜下來,為他讓出空擋。周鵬俯下身,冷靜地觸摸病人的頸動脈和橈動脈。脈搏清晰有力,呼吸也正常,可以排除心臟驟停和心臟性猝死。沒有抽搐、口吐白沫等癥狀,排除癲癇。接著他大聲呼喚病人:“能聽到我說話嗎?知道發生了什么嗎?”病人用微弱的聲音回答:“不知道。”——意識清楚,基本排除腦缺血的可能。
機上的另外兩名醫護人員——俄亥俄州的口腔科李醫生和紐約州的秦護士也趕到了。在他們的攙扶下,病人慢慢坐了起來。休息片刻后,他們扶著病人緩緩坐下。周鵬仔細檢查了病人的頭面部,發現血是從眉間流下的,只是面部挫裂傷。
圍著的人都散去了,但周鵬沒有離開。他詢問病人的妻子,病人是否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史,是否有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親屬是否發生過心梗、腦卒中或植入過心臟支架,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病人自己告訴周鵬,他的感冒已經持續了三四天,這幾天一直沒有休息好,晚餐還喝了一些紅酒,因為惡心、胃腸不適去衛生間,沒想到在等待進衛生間時突然暈倒在地。周鵬再次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四肢并不濕冷,經過慎重判斷,他認為病人很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并向機組果斷提出繼續飛行的建議。
直到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4時25分,飛機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前,周鵬都不時地主動到病人身邊查看情況。由于病人是頭枕部著地,周鵬擔心可能的顱腦損傷導致后續出現顱內血腫。他叮囑病人的妻子,下飛機后還要嚴密觀察,如果48小時內發生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等癥狀,要立刻到醫院急診科就診,如果48小時后逐漸出現以上癥狀,也要到神經內科就診,之后還要到心內科就診,對本次暈厥進行全面的評估。
下飛機前,周鵬又對病人做了生命體征檢查,確認病人情況穩定,并再次交代隨后的就醫事宜。
周鵬表示,他和同事們在臨床上見證過許多生死離別,作為醫生要始終堅守生命至上的原則。他認為,如果在飛機或高鐵上突然意識喪失的病人面臨生命危險,必須第一時間送往醫院救治;然而,如果病人的情況平穩,貿然建議備降航班或停運高鐵,將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當今的航空和高鐵都已形成緊密交織的網絡,一個班次的臨時停運將波及不計其數的在運和后續班次,不僅會產生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消耗,還會增加事故發生風險。
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備降?周鵬指出,如果病人沒有呼吸、脈搏和意識,就可以判斷為心臟驟停。此時病人已面臨生命危險,身體正在遭受不可逆的損害,應當立即進入心肺復蘇程序,并且必須備降,盡快將病人送往醫院接受更加完善、專業的救治。周鵬說,盡管這次在機上看到病人臉上有血跡,似乎比較嚴重,但判斷患者危重程度最重要的標準是生命體征,主要檢查呼吸、脈搏、心跳和意識,只要這些體征情況良好,就可以暫時排除生命危險。
周鵬介紹,暈厥的原因很復雜。除了血管迷走性暈厥,還有心源性暈厥、神經源性暈厥、體位性低血壓暈厥和原因不明的暈厥。不同原因導致的暈厥預后差異極大:血管迷走性暈厥和原因不明的暈厥預后良好,不會顯著增加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風險,但遭遇過心源性暈厥的患者之后每年發生心臟性猝死的概率為20%-40%,生存時間中位數僅為6年。
傳統觀點認為,暈厥是“老年病”。實際上,普通人群發生暈厥的概率也不低。
周鵬認為,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救治病人是醫生天然的職責。他也呼吁大家在飛機、高鐵上遇到暈厥情況不要慌亂:一方面要盡量求助專業人士,特殊環境下對患者的診斷要注意細節;普通乘客日常也應多儲備自救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