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六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消費擴容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從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6%,比去年全年明顯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因素。但與此同時,擴大國內需求,未來消費增長擴容仍然是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擴大國內需求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制約,主要體現在:首先,我國總體消費水平還不夠。消費總量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消費占GDP的比重還不高。其次,從需求側來看,一是消費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消費比重相對較低;二是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挖掘;三是地區差異、城鄉差距較大;四是消費意愿還不高。再次,從供給側來看,一是應對消費升級還不夠,消費品供給質量、品種和服務水平與消費者需求不匹配,尤其是在一些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方面,國內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二是消費環境有待改善,這會影響消費者信心;三是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在消費品研發、品質提升和服務創新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強,這會影響消費升級的推進。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我國消費擴容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是我國人均GDP水平和人均收入的不斷上升,為我國居民消費的提升提供了基礎。二是我國新消費增長迅速,今年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32865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7835億元,增長7.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2%。三是支撐我國新消費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技術的發展推進我國支付體系的完善,這對促進消費擴容升級提供了支撐,特別是我國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更加強了這一優勢。四是我國消費正處于升級中,這也是我國未來消費擴容的重要驅動力。具體表現在:消費品質提升,消費市場逐漸從追求量的擴張轉向對品質、服務、體驗的追求;服務消費增長,消費者對于教育、醫療、文化娛樂、旅游等服務消費的需求逐漸增長,有助于提升消費市場的整體水平;個性化和定制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推動了消費市場的多樣化和創新;數字化和智能化消費興起。
消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和基礎性力量。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拓展新興消費領域、提升服務消費比重等措施,有效推動我國消費市場的擴大和升級,持續支持我國消費擴容。
應提升居民收入,增強消費擴容的基礎。將居民收入增長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目標,切實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占GDP的比重;進一步完善稅收體系建設,在再分配領域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升財產性收入增長和占比是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鼓勵企業和個體積極加入第三次分配,彌補我國初次分配、再分配的不足。
應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我國服務業供給不足的短板。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我國高端服務業的供給水平;鼓勵地方政府針對地區消費升級特點出臺相應支持政策;建設更多消費特區,把更多的消費留在國內市場。
應推動區域間、城鄉間消費的均衡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應大力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培育新興消費領域,如數字經濟、智能家居、健康養老、綠色環保等,推動消費市場的多樣化和創新;發展新型消費模式,鼓勵新零售、共享經濟、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型消費模式的發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適應消費者對個性化、定制化需求的變化,發展相關產業。
應完善消費信貸政策,拓寬消費信貸產品種類,提高服務水平,鼓勵合理消費信貸,以擴大消費需求。創新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消費信貸服務,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應加大國內市場的監督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持續改善國內消費環境。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提高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意愿。
應深化國際合作,通過高水平的開放促進我國消費升級和消費擴容。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消費理念,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提升品牌建設與國際化水平,提升國際影響力,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擴大全球消費市場份額;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帶動企業效益提升和員工收入增長,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
應培養基于消費升級的高素質人才。加大對消費升級的新消費人才的培養,提高行業人才素質,以滿足新消費市場發展的人才需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