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增:為弘揚傳統文化做新事
謝榮增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道教協會會長、福州市于山九仙觀及福清市石竹山道院住持。
聽聞謝榮增委員與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傳承的故事已經很久了,但初次“接觸”卻是從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的一段線上訪談開始——
“您此次提交了《關于建議設立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基地的提案》,能談談緣由嗎?”
“沒問題,很高興能和您分享這件提案。您應當知道,位于‘三福之地’,福清不但是千百年來夢文化和中國傳統接春‘迎春納福’的發祥與傳承地,更是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夢文化的朝圣故里。因而,若在此打造‘中國夢世界傳統文化論壇基地’,將有助于延續中華文脈,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讓世界更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夢’。”
親切的態度,謙遜的回答,熱絡的語氣,這位來自宗教界的“老委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謝榮增與“夢文化”的故事,漸漸為我們所讀懂,如同微風拂過海面一般,波瀾不驚中,透露出自信、堅毅與力量。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山南麓半山腰懸崖峭壁上構筑著橙瓦紅墻、精美絕倫的一組古建筑群,宛如空中樓閣,蔚為奇觀。
這里便是此行采訪之地,有著“以道為主,兼容釋儒”獨特文化景觀的福清石竹山。作為福建道教名山,千余年來祈夢文化活動在這里經久不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臺灣同胞跨海前來祈夢、觀光、交流。初夏午后,石竹山道院前,當身著深藍色中式盤扣上裝的謝榮增一出現,就頗為引人注目。跟隨于他,真正走進“人間仙境,夢里乾坤”的石竹山,再近距離接觸謝榮增,對“中國道教文化”有了更為切身的理解和更為感動的認同。
出生于福清的謝榮增,1979年開始在石竹山道院任職。40余年來,他在此見證了兩岸道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兩岸道教宮廟同根同源、同信同神,共同蘊涵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
時隔5年,第七屆,1000余名兩岸信眾參加——謝榮增的5月,被這幾個數字所概括。這是一組簡單的數字,亦是一組令兩岸鄉親倍感溫馨的數字。
5月9日至12日,由福建省道教協會主辦的以“福佑中華 夢圓石竹”為主題的第七屆中華夢鄉·福清石竹山夢文化節暨海峽兩岸(福清)道教論壇再次啟動,著眼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凝聚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識和力量。
作為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每一次的夢文化節也成了謝榮增履職的“固定節目”。其間,從會場到論壇,從臺上到臺下,他認真細致地記錄著兩岸民眾的心聲,總結大家的意見建議。其中,可行的部分如往年一樣一一收進自己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之中。
“當前,閩臺之間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竹祈夢’為主題的道教文化交流,逐步形成規模、樹立品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兩岸重要交流平臺。”謝榮增的話語難掩欣喜。一聊起委員履職,謝榮增更是興奮,常常提高了聲調,分享著調研過程中的點滴。
今年全國“兩會”上,謝榮增深入諸多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專院校調研,帶來了《關于建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書籍進學校的提案》。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謝榮增認為,要從教育開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以至于大專院校開始學習、溫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他建議,社會、家庭、學校要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匯編入各級學校教學和考試中,讓《道德經》《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等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并借此建立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體系,讓傳統文化根植到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這是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的名句,也是謝榮增始終引以自勉的句子。為弘揚傳統文化做新事,他又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