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青年心里生根
我們經常用“人手、人才”兩個詞來說明一個人成長的歷程。一般來說,剛剛入職的大學生通過實踐掌握了工作的技能技藝之后,可以稱為“人手”。部分的“人手”經過千錘百煉,才方成長為“人才”。我們要給予大學生從“人手”到“人才”的過程和時間。而有質量的社會實踐,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大學生提前參與到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帶動就業。
近年來,筆者響應團中央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為大學生搭建實踐平臺,積極開展學習講座、鄉村調研、紫陶制作、志愿服務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和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感知家鄉變化,提升社會化技能,積極為家鄉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某種程度上,鄉村振興、非遺保護與傳承與大學生就業可以是互相成就的。筆者從事制陶工作十多年間,堅持以公益培訓傳習,教授了1300多名農村青年系統學習紫陶燒制技藝,得益于將傳統技藝的理論與生產性實操相結合,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帶徒方法,讓年輕人憑借一技之長,留在家鄉就業創業。若離鄉土,如何非遺?真正的非遺不能埋在土里,也不應供于高堂,應融合到當下的生活。傳統技藝必然并且只能回到生產和生活中,才能維護其“活態性”。
今天的建水紫陶,已經有超過5萬人的相關從業者,一家家的紫陶小工作室遍布古城,保護不再是一件岌岌可危的難題。今天的建水紫陶,依然有著脫胎于五色土的質樸土味,這土味,是千年的文化傳統,是世代的鄉愁記憶,也是活在當下生活中的幸福感受。
在參與建水紫陶各項制作技藝的具體工作環節中,不僅讓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植根于青年一代的心里,也為他們將來能參與到紫陶產業發展打下基礎,為今后的就業創業拓展了渠道。通過到鄉村農戶家進行走訪,了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關政策和舉措,大學生們也進一步堅定扎根鄉土、參與家鄉建設的信念和信心。
正是感受到大學生“返家鄉”實踐活動的價值所在,希望該活動能產生更廣泛的覆蓋面,筆者建議由團中央聯動全國的高校、聯動各地團委和更多部門,有計劃地引導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返鄉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或現場培訓,共同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搭建實踐平臺。也由衷希望青年們“多穿草鞋下基層”,走進廣闊的農村大地,讓蓬勃青春與家國共振,擔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青聯常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