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拼湊剪輯、假扮賣慘、張冠李戴甚至造謠惑眾……流量至上的“自媒體”該“涼涼”了
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造熱點”“蹭熱點”“帶節奏”,炒作敏感案事件進行引流牟利,開設假冒媒體網站和自媒體賬號,打著“輿論監督”等旗號,實施敲詐勒索……這些行為被公安機關嚴厲打擊。
7月21日,公安部通報開展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情況指出,當前一些“自媒體”人員在“流量經濟”的驅動下,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試法,利用公眾的焦慮、宣泄、同情弱者、圍觀獵奇等心理,搬運加工、二次創作、東拼西湊、張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謠,挑動網民情緒、撕裂社會共識、污染網絡生態,必須堅決依法打擊。
據統計,自4月10日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以博取關注、吸粉引流為目的編造網絡謠言案件1000余起,關停或禁言造謠傳謠網絡賬號1萬余個。
_______________
“賬號‘張陌陌’(粉絲數135萬)近期發布多個以患病兒童、未成年人、殘疾人等身份賣慘視頻信息,不當獲取大量粉絲關注。平臺已依法依約對該賬號作關閉處置。”7月24日,網信北京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北京市網信辦督促指導屬地網站平臺依法依約對“阿信哥哥”等3.3萬余個賬號作禁言處置,對“張陌陌”等1571個賬號作關閉處置。不少網友直呼,“干得漂亮”“堅決永久封禁”“騙取善心是最大的作惡”!
為加強“自媒體”管理,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健全常態化管理制度機制,推動形成良好網絡輿論生態,7月10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3條新規為“自媒體”劃紅線。有專家指出,這表明網信辦重拳出擊,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的決心與作為。
謠言滿天飛只為吸流量、賺眼球
近日,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開福區公安分局通報了一起直播平臺主播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案。網安大隊在網上巡查中發現,21歲網絡主播羅某等3人為達到博取眼球、吸引粉絲、流量變現的目的,直播時發布侮辱性言語并播出暴力沖突畫面,誤導大批網友圍觀和評論,擾亂社會公共秩序。
目前,平臺方已對該賬號進行封號處理。羅某等三人因涉嫌擾亂社會公共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
“只有切斷和減少不良‘自媒體’的變現途徑,才能在根本上減少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認為,真實性是“自媒體”的“生命線”,對“自媒體”如果不加以監管,將會放大對社會的不良影響。
“《通知》是我國首個關于自媒體管理的專門規定。”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通知》從賬號的注冊、身份認證到內容發布、營利權限,再到賬號違規后粉絲數量管理和MCN(網紅孵化中心)機構管理等各個方面,對“自媒體”全鏈條監管,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指導性。
朱巍強調,“自媒體”在發布涉及國內外時事、公共政策、社會事件等相關信息時,網站平臺應當要求其準確標注信息來源,發布時在顯著位置展示。同時,“自媒體”發布信息不得無中生有,不得斷章取義、歪曲事實,不得以拼湊剪輯、合成偽造等方式,影響信息真實性。
一個大V掌控十幾個自媒體賬號行不通了
“今天直播間所有點了關注的寶子們,原價599元的鞋我99元給大家,要的公屏給我打個‘要’字……”7月24日晚,南通市壹抖文化總經理吳秋瑤刷著某短視頻平臺推送的帶貨直播,連連搖頭。
“這是典型的‘馬扁’話術。”吳秋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馬扁”顧名思義即“騙”字,騙互動、騙流量、騙用戶、騙消費,這是直播間常見的套路。
吳秋瑤經營的文化傳媒公司簽約了十個大V賬號,粉絲量超5000萬,他深知“自媒體”行業套路,“平臺會根據直播間活躍度、銷售額等進行推流,在平臺機制的刺激下,各大直播間紛紛開始消費者爭奪戰。”
山西女孩王瑤就是“馬扁”話術受害者。暑假前,王瑤從寢室床下拽出一個大箱子,里面大大小小30余件商品,有的甚至都沒來得及拆封,“這一大箱子都是直播間‘撿漏’搶購的”。然而,殊不知,所謂“九塊九限量50單”“十九塊九限時一秒鐘”的推銷,實則是經過培訓的“馬扁”話術。
吳秋瑤說,《通知》中提到,“網站平臺應當嚴格執行‘一人一號、一企兩號’賬號注冊數量規定,嚴禁個人或企業操縱‘自媒體’賬號矩陣發布傳播違法和不良信息。”他過去常遇到惡意競爭的同行,一人手里掌控著數十個矩陣賬號,同一條視頻內容,剪輯拼接后直接同步在各個賬號,形成了話語圈子。
“《通知》的出臺,讓走正路、真正做好‘自媒體’的人重拾信心”。 吳秋瑤直言,套路只能贏得暫時的流量,只有踏踏實實地經營賬號,才能獲得粉絲的持續信任和良好口碑。
記者注意到,《通知》中明確,“自媒體”申請開通營利權限的,需3個月內無違規記錄。賬號主體變更的,自變更之日起3個月內,網站平臺應當暫停或不得賦予其營利權限。朱巍稱,“現在一個大V想隨便申請個號就直接賣貨,那肯定不行。這些禁止性規定都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為何有青少年想辦法跳脫“青少年模式”
暑假來了,孩子沉迷手機又令不少家長發起愁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認為,網絡本身的多元化、復合性、虛擬性、娛樂化等特點,決定了青少年的網絡行為易受不良信息引導和影響,“《通知》的出臺將讓未成年人的信息獲取變得更安全”。
2019年以來,國內網絡視頻、游戲、直播等客戶端陸續上線“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范。然而,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各平臺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孫宏艷調研發現,9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青少年模式”,但用過“青少年模式”的孩子僅有40%。專門為青少年打造的“青少年模式”,為何青少年卻不喜歡用?在孫宏艷看來,“說到底就是內容的問題”。她注意到,部分短視頻平臺為了規避責任,將“青少年模式”進行“一刀切”,推送的內容低幼,以兒童動畫片、奧數、單詞、拼音等為主,導致不少未成年人極力從“青少年模式”跳脫出來。
“要讓有意義的事情有意思,讓有意思的事情有意義。”孫宏艷建議,對“青少年模式”出臺統一的強制性標準,規定“青少年模式”具備的時間管理、消費管理、內容管理、安全管理等必備要素。同時,針對不同年齡的群體設置不同版本,在“標配”基礎上增加更多功能,設立“1+X”的模式,即“1”為國家規定的強制執行的幾個要素,“X”是各平臺根據各自平臺特色增加的保護要素,并對相應內容加以細分與豐富。
吳沈括認為,今后“自媒體”行業無疑會進入整改期,無論是從業主體的范圍、業務運行的規則,還是收益模式、治理監管生態都會發生大的變化,但其核心是提高“自媒體”從業的合法程度、規范程度,發揮其正向價值,最大限度減少風險隱患,避免產生不良后果。
在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堅持青少年科普內容創作的博主安森垚表示,互聯網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優質的短視頻內容有益于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希望通過創作有趣味和講道理的內容,讓青少年在網絡中長知識、增見識。 (記者 韓飏 見習記者 劉胤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