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鏈接千年歷史與繁華 蘇州運河十景打造永流傳的文化符號
中國網蘇州8月16日訊 (記者 李培剛)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蘇州是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被整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8月16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媒體采訪團來到國家歷史名城蘇州,體味蘇州“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獨特風貌,探尋江南水鄉的歷史與繁華。
蘇州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歷史,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
突出環境特色 運河吳門第一鎮再繁華
京杭大運河蘇州段,北起與無錫接壤的相城區望亭五七橋,南至吳江桃源的油車墩,全長96公里。一條大運河水域遼闊,在蘇州連接起了2500年的歷史與繁華,也成為了“水城”蘇州永遠的文化符號。
奔流不息的運河水,歷經幾千年滄桑,在望亭鎮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運河吳門第一鎮”,以前貨運、游船穿梭于運河中,兩岸民居林立,每逢夜晚,運河上槳聲燈影,訴說著蘇州的繁華;而如今望亭鎮依托運河、古驛、稻作傳承下來的文化印記,打造了吳門望亭運河公園,既體現了望亭的傳統歷史文化,也突出了運河環境特色,成為望亭鏈接從古至今的歷史長廊。
據了解,望亭依托豐沛的自然資源,打造了北太湖旅游風景區。蘇州御亭農業現代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薛曉燕介紹,每逢周末,很多來自上海、無錫、常州等周邊城市的游客來這里休閑度假。今年以來,景區單日接待游客數量可達三、四萬人。除了接待游客,北太湖旅游風景區每年還會與高校合作,邀請設計學院學生設計一些與大運河相關的文創產品,如“運河十景”杯墊和鑰匙扣等,都深受游客喜愛。
鐘聲依舊伴客船
蘇州的繁華有諸多見證,寫下《楓橋夜泊》這首詩的張繼就是其中之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千年以前,唐代詩人張繼的小船經大運河停泊楓橋下夜宿,有感而發的這首詩,不僅成就了楓橋與寒山寺,更是成為蘇州文化符號。千年已過,奔流不息的運河水依舊自北向南穿越楓橋,承載著寒山寺悠遠綿長的鐘聲,訴說著蘇州與大運河璀璨的故事。
因詩而起、因大運河而興的楓橋,吸引著無數游子來傾聽千年鐘聲,尋覓“江楓漁火”的美妙意境。蘇州市楓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張一帆介紹,楓橋目前是江蘇最袖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經過改造后免費開放,每年大約能接待300萬人次的游客。景區特色夜游服務可以讓游客身臨其境體驗《楓橋夜泊》的詩意境界。
小橋流水有人家
見證蘇州繁華的,不僅僅有張繼的《楓橋夜泊》,被譽為蘇州古城縮影的平江路千百年來躺在姑蘇古城,用屬于江南水鄉的風韻訴說著那璀璨的歷史。
平江路是迄今為止保存較為完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明清時期,這里是江南重要的糧食倉儲中心、漕運集散地和起運地,是展示蘇州古城傳統民居、歷史環境、生活方式最完整和真實的核心區,也是大運河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走進蘇州街巷深處,穿過古樸優雅的石板路,路邊隨時飄來用吳儂軟語唱出的蘇州評彈,身邊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游客,讓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
“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貌,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作為大運河重要文化遺跡,蘇州市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現傳統風貌、美化環境景觀、傳承歷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完整保存了街區建筑形式和空間格局,并形成了使傳統生活形態和風俗得以保存和傳承的文化空間,讓古色古香的古街繼續講述蘇州繁華的故事。
據了解,為了保護、傳承這“流動著的文化”,蘇州市在2021年1月啟動了“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所謂的“運河十景”包括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石湖五堤、寶帶橋、平望·四河匯集等十大運河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