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8日訊(記者 盧佳靜)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廣東省是特色農副產品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在農業產業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期間,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林中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清帶來一篇提案《關于促進廣東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擦亮“粵字號”農業品牌的有關建議》。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林中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清
多年來,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全省主要農業縣的全覆蓋,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初步布局了“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提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粵東西北地區1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2152.49億元。產業園內農業企業數量達到3299個,品牌數量(含企業自有品牌)2459個,其中新增品牌493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和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返聘務工等形式,把產業發展落到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相對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成為廣東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政策的“落腳點”。
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過程中,廣東把科技推動擺在了重要的位置,明確要按照“依托大企業、依靠大科技、推進大融合、做好大服務、做強大品牌、打造大產業”的思路,做大做強廣東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鼓勵財政資金在科技和信息中的積極使用,建立產業園專家服務團隊聯系制度,大批先進科技運用到主導產業發展中,使科技變成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提案也指出,在基礎配套服務、質量監管標準化、特色資源統籌利用、品牌推廣等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基礎配套服務方面,廣東省還有很多城市、縣鄉倉儲、冷鏈、物流、包裝、認證、銷售、電商、信息服務等體系發展相對滯后,初級農產品缺乏帶動,產業鏈較短。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市場預警抗風險能力較弱,數據資源共享水平有待提升。
質量監管標準化體系方面,多數農產品選種、種植、養殖、加工、倉儲運輸、配送等質量安全管控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提升慢。企業存在重認證輕管理的思想,一旦獲得相關的名牌認證,就放松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控。
特色資源統籌利用及品牌推廣方面,多種特色產業缺乏長期性發展規劃,區域內生產各自為戰,品質參差不齊,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市場占有率小。更有多種民間特色產品,優質內涵,僅限于一定區域內口耳相傳,沒有有效得到開發利用,難以成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品牌宣傳推介深度廣度和保護投入力度不夠,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針對以上問題,提案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完善基礎服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激活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和持久動力。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推動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業農村優先配置。每個市縣需建設完善冷庫儲存、冷鏈配送、倉儲物流配套設施和基地,從深加工、儲藏、保鮮、包裝、分等分級和商品化著手,有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
二是加大市場管理力度,加強品牌建設。培育品牌主體,以龍頭企業帶動地理品牌的知名度;制定地理品牌標準和行業標準化體系,包括產地、工藝、銷售渠道等標準,提升地理品牌質量;實施品牌計劃,管好用活地理商標,構建“城市-區域-行業-企業-產品”五級品牌建設體系,全力打造區域公共特色品牌;著力建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信息平臺,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中心的建設,加快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與可溯源。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統籌規劃。將特色產業納入“市長工程”、“縣長工程”,成立特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特色產業的指導、扶持和服務力度,并進一步對現有的、分散在各部門的特色產業扶持政策進行梳理整合,加強工作統籌,凝聚工作合力,最大程度發揮政策促進和導向作用。成立跨部門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機構及品牌推廣機構,制定長期發展規劃。
四是健全地理品種品牌法律保護,保證傳統核心產區。出臺廣東省針對地理標志產品進行立法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對產品以及產地、工藝、民俗文化、公共品牌進行全方位保護。配合立法保護的需求,實現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等的過程標準化制定和管理,每一個產品都可溯源產地、日期,以“標準”構建推動市場有序競爭,挖掘產品深刻內涵,推動地理標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根據《地理標志產品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劃定特色產業主產區保護范圍,保護傳統核心區。